“有福之州”福州文旅推介会——
刘中汉:“fuchow kuliang”就是“福州鼓岭”

人民网北京12月17日电 (叶青卿)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5日,在人民网1号演播厅举办的“有福之州”福州文旅推介会上,《啊!鼓岭》作者刘中汉先生深情讲述了美国人加德纳先生与福州鼓岭之间的感人故事。
《啊!鼓岭》作者刘中汉先生深情讲述了美国人加德纳先生与福州鼓岭之间的感人故事。人民网摄
人民网 杨灏昱剪辑
附故事节选:
38年前,我赴美留学时,认识了伊丽莎白·加德纳夫人,她经常帮我找到英语的正确发音,经常和我拉家常。其间,我得悉了她丈夫加州大学物理学终身教授F4雷达的研发人密尔顿·加德纳先生和中国的不解之缘,我被他深深打动。
1901年,还在襁褓之中的密尔顿随父母乘海船来到中国,度过了10年影响他一生的童年时光。1911年,密尔顿全家回美,他却始终偏爱中国美食。他一生中都日思梦想着再回到中国故园,却一直未能如愿,他还几次尝试过从巴基斯坦、港台等地“回归”,却终是失望。
临终时刻,他不断念着“fuchow kuliang”并嘱咐妻子伊丽莎白代他“回归”。可“fuchow kuliang”究竟是哪儿?在海量中国地名中,伊丽莎白一头雾水,却又魂牵梦绕。
加德纳夫妇的真情深深打动了我,他们对故土、故居、故人、故友的眷念,并不因文化差异和时光流逝而有疏离淡忘。我承诺伊丽莎白,一定帮她找到她先生旷世不忘的“中国故乡fuchow kuliang”。
认识我之前,伊丽莎白曾去过苏州和八达岭寻访,其后我又先后建议她去过庐山牯岭、重庆涪陵等地,均无果而终。
1991年秋天,伊丽莎白在密尔顿的遗物中,发现了11枚泛黄的邮票贴图,11枚邮票上都盖着中英文“fuchow kuliang”和“福州鼓岭”的邮戳,近百年的邮票保存完好,邮戳清晰可辩。这一刻,多年心结豁然开朗,原来“fuchow kuliang”就是“福州鼓岭”,英文拼音是按福州方言拼的。困惑解开,伊丽莎白热泪盈眶。
1992年春,我写了《啊,鼓岭!》一文,讲述了密尔顿夫妇旷世寻访福州鼓岭的真实故事,有幸被《人民日报》于1992年4月发表。文中美国人加德纳魂牵福建“故里”鼓岭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其中就包括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看完这篇文章,习近平同志立即部署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邀请她访问鼓岭。
1992年8月,伊丽莎白终于来到了丈夫生前魂牵梦縈的福州鼓岭。我陪她走在遍植柳杉的鼓山之上,伊丽莎白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她仰天倾诉:“密尔顿,我终于把你带回来了!福州领导和福州人民给了我从未享有过的温暖。”
老太太还在鼓岭得遇加德纳童年的9位“小伙伴”,一起兴致勃勃地“攀讲”(福州话“聊天”之意)密尔顿和鼓岭乡亲的童年轶事美好时光。从那以后,再上鼓岭,就成了加德纳家族的传统,密尔顿的侄孙李·加德纳,至今还会常回鼓岭流连。不仅加德纳一家,雪球越滚越大,上世纪初居住鼓岭的20多个美国家族后辈,都成为了“鼓岭之友”,正在续写着动人的“鼓岭缘”。
鼓岭何以如此令人神往?应该源自这里是“云中的村落”,还是中国近代四大避暑圣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外国人自发建立的“度假村”,它成为自清光绪年间来到福州的外国人的“网红”打卡地,他们从说福州话的本地山民口中得知,这个地方叫“Kuliang”。于是乎,“Kuliang”这个“虾油味”满满的名字,就成了鼓岭的专用英文名,一直沿用至今。
福州鼓岭人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让来到这里的外国朋友宾至如归。只要感情真挚,友谊一定会穿越时空、跨越山海。希望当年和当今的“鼓岭之友”都能常来“中国 福州 鼓岭”,让中美人民间的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