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守护历史文脉 厦门提升本岛再塑“城市记忆点”
一肩挑着城市更新、改造提升,一肩挑着历史风貌建筑等就地保护、活化利用……近年来,在厦门提升本岛过程中,“两肩挑”的特点日益明显,而厦门在不断呈现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风貌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古建筑等历史人文资源,留下了美好记忆、厚重底蕴。
“守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实现城市更新与城市共创美好。”厦门提升本岛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涵盖了城市更新、保护传承、品质提升、产业升级等多个领域。其中,传承文脉,让老建筑“可读”、风景“可看”、街巷“可逛”,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近年来,随着厦门提升步伐加快,通过对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来加强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复兴,凭借匠心技艺重新唤醒承载着城市空间记忆的古建筑之美,此举屡见不鲜。
例如,思明区中山路片区改造提升中,其对历史文化风貌建筑等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就颇为闻名。
“中山路整合南洋华侨文化与闽台风俗文化特色,改造提升中,着力打造可阅读、可感受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片区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分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片区改造提升中有“四个注重”,其中之一就是注重挖掘梳理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历史风貌建筑。
改造提升后的中山路焕然一新。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据了解,中山路素有“厦门的文脉”“厦门商业活化石”之称。江夏堂、新街礼拜堂、陈化成故居、鹭江宾馆等知名建筑皆坐落于此,是厦门保留较完整的展现近代历史风貌的片区,也是厦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尤以中山路主街两侧骑楼最为知名。
“传承厦门文脉、活化中山路文化IP,使之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点’。”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改造提升工作,按照厦门提升本岛“传承、守护历史文脉”的工作要求,分指挥部通过深入挖掘中山路特有的闽南、华侨、骑楼等文化,全面展示鹭岛老城的特色文化与人文精神,让市民游客深刻感受“一条中山路,半部厦门史”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风情特色。
期间,梳理城市文脉,将有价值代表性的街巷、建筑、非遗文化、人文故事串珠成链,构成独属于中山路的文化IP;开展建筑普查,保护历史风貌建筑;按照“保护原貌、凸显特色”的原则,“修旧还旧”全面展现国内最完整、最大体量南洋风格骑楼建筑的异域风貌,打造历史文化体验式旅游街区;注重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多次组织历史风貌专家指导片区排险工作,完成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等多处文物建筑修缮工作。
“城记·中山路”展示中心骑楼外观,与中山路街区风貌适恰。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而在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方面,打造骑楼外观的“城记·中山路”展示中心,多主题串联、多方位展示厦门发展的城市记忆,讲好中山路老城区故事,为宣传厦门历史积淀与文化魅力开辟新场景;深挖侨乡文化历史,联合新加坡华侨永亨银行,在中山路打造全国唯一的、在百年前经营侨批的银行原址上建设的侨批(华侨家书)展厅;结合江夏堂、厦门古城墙等21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按以点带线、实点虚线、细分主题、逐批推出的原则思路,设计寻味·厦门一条精华游,寻味·民国、寻味·闽南、寻味·市井三条主题特色游,寻味·爱国一条研学游线路,为后续提升街区旅游质量提供支持。
保护厦门城市记忆
不止是中山路片区,位于思明区厦港历史风貌区的沙坡尾改造提升中,渔港遗存等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也同样可圈可点。
沙坡尾渔港遗存依旧宛然可见。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沙坡尾是厦门港的起源和渔港文化的见证。数百年间自然而然形成的城市肌理中,不仅有闽南特色骑楼、老街,还有独特的避风坞、渔船等渔港印记,渔业文化、造船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信仰宫庙、工厂遗迹等各种建筑。
秉持着“保护沙坡尾,保护厦门自身的城市记忆”的理念,在沙坡尾改造提升中,按照“保护传承”等相关要求,一直注重挖掘本土资源,努力保留原生态的渔港和骑楼文化,即通过整治坞内水域、保护旧建筑风貌和开发工业产房,全面复原沙坡尾旧貌,传承古风古味的昔年渔港。
沙坡尾片区“传统与现代同框”,改造提升和保护传承相得益彰。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传统与创意相融、保护与开发并举,如今,导入创意产业、融入文化内涵、挖掘本土特色的沙坡尾,成为一座传统与现代融合兼具渔港文化韵味和多元建筑风格的“活态博物馆”,是游客们趋之若鹜的“打卡网红地”。
平移老建筑、留住乡愁与文脉
在厦门提升本岛中,旧城旧村改造提升的用地需求,与历史风貌老建筑等的保护如何平衡?近年来,一种新举措应运而生。
红色砖墙独具韵味,结构布局严谨精巧,颇具历史厚重感……“张文裕宅”如今静静地矗立在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五通社区下边社北侧公园绿地。这里是它的“新家”,2022年9月底,这幢历史风貌建筑“平移”后即移居于此。
移居后的张文裕宅现状。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张文裕宅“新家”“旧址”同在于下边社,直线距离其实不过数百米之遥。这幢建筑始建于上世纪年代中后期,总建筑面积807平方米,是归国华侨张文裕的在厦居所,它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和装饰手法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守护历史的记忆,在不破坏建筑本身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移位并修缮。”湖里东部旧村整村改造片区分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厦门持续推进本岛提升,湖里东部旧村整村改造加快步伐,而因改造工程需要,包括张文裕宅等在内的许多建于上个世纪的古建筑面临着“拆或迁”的问题。根据提升本岛相关要求,在为城市更新、提升发展腾出空间的同时,为尽可能保护历史文脉,片区日益注重采用技术手段让不少老建筑“走起来”挪窝进行“异地安置”,并进行评估检测、修缮加固,以“绣花”功夫延续历史文脉,做到“修旧如旧”。
厦门首个平移的文物保护建筑——王清祥宅。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湖里东部片区改造提升中保留下来的坂美社大夫第。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其实,张文裕宅不是第一个平移修缮实现就地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项目。此前,同一片区内相距不远的厦门王清祥宅平移修缮项目,也是在不破坏一砖一瓦的前提下,让建筑缓缓“走”了62.67米,“搬”到了新家。这是厦门市首个平移的文物保护建筑,也是福建省实现最大规模整体平移旋转的文物保护建筑。
此外,湖里东部片区改造提升过程中,还保留保护了石大春宅、坂美九十九间、福庆宫等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为片区居民、城市留住了乡愁与文脉。(余乃鎏 陈博 邓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