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海上森林”生长“城市绿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从高空俯瞰福建厦门同安湾,湾顶的大桥两侧,片片绿意如翡翠般镶嵌在蔚蓝海面;走上栈道,随着潮水层层涌起,高低错落的红树林轻轻摇曳、生机盎然。这里是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主题生态公园,也是厦门海湾生态修复的一个成功样本。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55岁的林永生从小在同安湾畔的琼头村长大。在他的儿时记忆里,湾区就是一片淤泥荒滩,石头缝里藏着海蛎子,村民们捕鱼挖蛎,后来围网养殖渐渐发展起来,“废水排到海里,野生的红树林越来越少了。”
红树林是“海上森林”,也是“海洋绿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急剧退化,加上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侵袭,使得下潭尾海域的生态环境、沿岸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有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0年间,同安湾海域平均每年发生赤潮2.5次。
2005年,厦门市下决心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厦门大学林鹏院士的科研团队来到这里,培育种植100亩试验林,滩涂地里的红树林种活了,生态修复的路子更加清晰。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项目建设负责人余炎烽介绍,2010年以来,厦门市分期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一期通过退养清滩、水道清淤、围堰造滩、红树种植等举措,修复红树林44公顷,主要树种包括秋茄、桐花树、木榄等;二期新增种植红树林36公顷,主要树种包括桐花树、秋茄、木榄、红海榄等。至2020年,下潭尾红树林生态修复总面积达404公顷,其中,退养清滩面积180公顷,累计种植红树林85公顷,整治岸线4.5公里,清淤水道7公里。
海湾生态系统因此重塑。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科学构建“红树林+光滩+潮沟+浅水水域”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创造了基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科研团队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红树林修复区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数和生物量较修复前均有所增加,其中物种总数增加2.4倍,生物量分别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林—滩—海”生命共同体和红树林生态屏障愈加稳固,海岸带生态活力与韧性不断增强。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自开放以来,游客最多时一天达5万人次。林永生在公园里做起了保安工作,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风景比以前好了几百倍呢!”他笑道。
久久为功,美丽蝶变。如今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已建设成为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游憩观赏于一体的“城市绿芯”,为厦门高颜值高素质国际化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增添新名片。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里,白鹭正在捕鱼。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