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嗨,泉州|过大年,这些“老规矩”一个不能少

黄东仪
2024年01月24日14:4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年关将至,福建泉州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忙碌而热闹的气息。姑娘们梳戴起“簪花”,老人们拿起除尘的扫把,寺院庙宇人进人出,年货店客来客往。

2021年7月25日,泉州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跻身“世界遗产城市”之列。在这座有着悠久而浪漫历史的城市里,过个传统“年”,有哪些少不了的规矩和“讲究”?

2024年1月17日,市民在泉州古城一家年货店内选购过年用品。人民网 黄东仪摄

市民在泉州古城一家年货店内选购过年用品。人民网 黄东仪摄

2024年1月18日,三位游客头戴“簪花”,身着汉服在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下拍照。人民网 黄东仪摄

三位游客头戴“簪花”,身着汉服在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下拍照。人民网 黄东仪摄

给土地公过生日

土地公是泉州人亲近的神。俗话说“每走三步就有一个土地公”,遇到事求一下土地公,他就会给人们带来帮助和好运。在泉州习俗中,土地公每个月有两次生日,分别是农历初二和十六。在一年中,腊月十六是土地公当年最后一个生日,需用三牲(公鸡、整条大鱼、大块猪肉)、粽子、包子等食物隆重敬拜。

在传统习俗中,泉州老板要把敬过土地公的佳肴分给员工品尝,以示对员工一年来辛勤工作的感谢。在腊月十六这天请雇员吃饭的“规矩”流传至今。

让欠钱的人也能回一天家

在泉州过年的老规矩中,腊月二十五这天不准讨钱。凭借这个颇为“人性化”的风俗,在外躲债的人拥有了可以回家安心团圆一天的机会。不过这个免追债“护盾”有效期仅限于腊月二十五当日,过了这天,欠债还钱,依然是天经地义的事。

蒸“会笑”的年糕

到了腊月二十六、二十七,泉州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糕——泉州人过年的必备食物。泉州人的年糕也叫碗糕,是由春季收的大米浸泡、磨浆、发酵后上锅蒸成的。发酵得好的年糕,在蒸笼中表面会如花瓣般绽开,仿佛露出灿烂的笑容。

泉州人赋予碗糕的“笑”以吉祥的含义:“发福”“孝顺”。要是哪家的碗糕没“笑”出来,那可是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呢。

碗糕一类的过年糕点通常都是甜甜糯糯的口味,这既是因为加大量糖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也是因为春节的味觉印象一定会为来年奠定基础感受,谁不想新的一年甜甜地过呢?

泉州过年舞狮表演。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

泉州过年舞狮表演。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

一满碗米饭插一根花

大年三十,市场通常只经营半天。除夕当晚,泉州每家每户都要摆一桌最好的食物“敬天公”。两张长条板凳,正向大门外架起一张四方桌,桌上除了摆放三牲、水果、花篮等,不可或缺的还有一碗满到快要溢出的米饭和一根含苞欲放的“稻春花”。

在泉州方言中,“春”与“剩”同音。一满碗饭和一根春花的奇妙组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成多到吃不完能剩下,饱含着泉州人对未来的朴素又美好的愿望。

别让神在回家路上迷路

正月初四,“神落天”,要把腊月二十三送到天上去“汇报工作”的各路神仙重新迎回人间。“送神要早,接神要晚”,接神必须在傍晚的时间,这是为了让神在天上多待一会;接神要准备食物、上香、烧金纸和放鞭炮,给神仙发信号,别让他们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

过年不准贴春联的人家

俗话说“礼敬三年”。亲人过世未满两周年的人家,在传统泉州习俗中会被视为还处在丧礼中。这样的人家过年不准贴春联、最好也不要出门拜年,因为还“带着孝”。

如果熟人主动到这样的人家里拜年,也不许说“恭喜恭喜”,而是应该简单地说“新年好”。

(泉州鲤城区闽南语研究会会长纪建强对本文有贡献)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