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现场访谈】厦门筼筜湖如何“搞活水体”?

常钦
2024年01月25日07:0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厦门筼筜湖水质持续向好,除了截污减排,搞活内湖水体、“通经脉”也是重要一环。站在筼筜湖岸边,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王艳艳向记者讲起了筼筜湖的今昔故事。

20世纪70年代以前,筼筜湖还是筼筜港,与海相通,面积达10平方公里。70年代初,筼筜港西侧建设起了一道1.7公里长的西堤,从此筼筜港便成为了筼筜湖。

20世纪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高强度开发建设及人口快速增加,筼筜湖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筼筜湖1.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需承担市区37平方公里流域的泄洪排涝,每逢雨季,汇水面积内的各种污染都对湖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以前在晴天,湖区周边相连的大小排洪沟带来的点源污染,不时影响湖区水质。筼筜湖区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四溢、水体黑臭、生态恶化,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王艳艳说。

治理前,1984年的筼筜湖。

治理前,1984年的筼筜湖。

治理后,2022年的筼筜湖。

治理后,2022年的筼筜湖。

搞活水体是关键一步——污水不入湖,改善水动力,提升水生态系统和城市活力。

记者来到筼筜湖畔新建的南湖公园西园,从外表看,这座公园和其他公园没太大区别。然而,在公园的地下,藏着一座2.5万立方米的调蓄池,相当于在地下挖出了10个标准游泳池,用于储存初期雨水,削减入湖污染物,保护城市水环境。

“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一地两用’,综合效益大大提升。”王艳艳说,这一调蓄池可收集筼筜湖范围内区域的截流污水及初期雨水,汇流面积约为 5 平方公里,约占整个筼筜湖南岸总汇流面积的四分之一。

除了多措并举减排,当地还科学推动有效纳潮,让筼筜湖焕发勃勃生机。

“在筼筜湖和外海海水相交汇处建闸口,涨潮时海水通过闸口涌进筼筜湖,退潮时湖水可排到大海,以此实现水体的交换和循环。”王艳艳介绍,厦门建设6.5公里的“西水东调”海水输送管,利用自然潮差吞吐动力,将厦门岛西海域的海水通过闸门、导流堤、海水管道纳潮入湖,搞活上游水体,实现筼筜湖水质快速提升。通过建设排洪泵站、内外导流堤以及海水管道等,提升湖区整体水体交换能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潮汐广场的纳潮口位于筼筜湖西北角,每天利用潮差进行自然纳水,筼筜湖海水经过纳潮口与大海联通,使筼筜湖水系保持着自我净化。如今,每当纳潮水闸打开时,大量海鱼随着潮水涌入闸口,吸引了成群的白鹭,形成筼筜湖一道独特的风景。

筼筜湖纳潮口。

筼筜湖纳潮口。

据介绍,2022年底,潮汐广场项目荣获AMP美国建筑大师公共景观类别最高荣誉“至尊奖”。王艳艳表示,这一项目的实施使筼筜湖纳潮量增加,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也为当地群众创造了休闲公共空间。

王艳艳说,经整治后,筼筜湖水资源功能大幅提升,总库容可达380万立方米,利用海水自然潮差的动力,每天还可引入新鲜海水约130万立方米,沿导流渠引至湖东桥下的内湖,由内湖向外湖流动,形成“北进南出”的大循环;“西水东调”调水能力提升至每天18万—27万立方米,极大提高了水体流动性,西海域海水作为补给水源,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为了保护这片海,厦门加强陆海统筹,切实减少陆源入海污染物,海域海水水质基本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筼筜湖同步推进源头治污和搞活水体,五缘湾湾外疏浚开口、湾内保留湿地,杏林湾保留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等成功做法,实现了海湾生态修复和城市生态功能的有机融合,从根本上保障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责编:吴舟、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