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观察
全国“最绿”省份的生态思考:“绿起来”后如何“好起来”?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福建的自然生态确实好,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但我们森林质量总体不高,森林构成中很多是灌木。”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张国旺在参与分组协商讨论时提到了这样的现象。
张国旺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儿时在南平老家小溪中玩耍的回忆,水量大、水质好的小溪,可以游泳嬉戏,但如今卷起裤脚就能趟过河。他认为,过去由于林场砍伐阔叶林,种植根系较浅的树木,一定程度影响了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
分组协商现场。邹家民摄
“不仅要看到表面的数据,更要看到背后的信息。”张国旺说。要让福建的绿更可持续,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应注意优化调整树种结构,丰富森林结构层次,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能力。
记者发现,不仅在环境资源界别,关于森林生态的思考与讨论也多次出现在不同界别的协商讨论中。
农业界别的福建省政协委员,三明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平也谈了自己的思考。“我们一直在推进林业的改革,已经解决了山要怎么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树要怎么砍我们也很有经验。”陈平指出,但由于森林质量不高,怎么把占大多数的集体林资源整合起来,提高产值和林农积极性,“我们还在想办法”。
陈平提到,发展竹产业是一种路径,但由于分散经营、同质化生产、科研投入少等原因,龙头企业实力还不够强。
如何让福建的森林不仅“绿起来”而且“好起来”?
陈平从竹产业角度提出,建议推动竹山科学高效经营,做好竹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把竹子做成大产业。
福建省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龙岩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张旭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态产品价值高低以及价值实现是“破题”关键。
要促成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提高附加值,可以加大力度培养林下经济;在南平、三明、龙岩等山区地市要扶持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形成主打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谈及如何平衡开发利用森林等生态资源对水土等方面的影响时,张旭东认为,可先由专业机构对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在合理区间内发展相关产业。
“当产业项目、经济增长速度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宁可放弃项目,宁可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日前,福建省省长赵龙在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及了这样一段话。
绿水青山是福建的名片,这个森林覆盖率连续四十余年领跑全国的“最绿”省份,一直保持着对生态和环境资源工作的思考与不懈探索,蓄力而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