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三产融合串起福建笋竹全产业链条

2024年03月18日10:4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勤春早,在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井岐村笋基地,每两步就有一颗冒着尖脑袋、破土而出的雷笋,对笋农来说,现在正是丰收的好时节,扒开竹林,斜铲泥土,用力一撬,一颗鲜嫩细长的雷笋便被收入囊中。待篓筐装满后,笋农们更是一刻也不敢耽搁,赶忙挑下山去,让消费者尝到第一口“春味”。

笋农在井岐村笋基地采摘雷笋。陈梦凡摄

笋农在井岐村笋基地采摘雷笋。陈梦凡摄

早上新鲜采摘的雷笋,下午运输至加工厂经过特殊锁鲜处理,第二天便能销往全国各地。从“赏味期”短、仅能“短距离”运输,到一年四季皆有鲜笋可吃,传统笋竹行业是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笋竹产业体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写好“做强一根竹”这篇大文章的?

扩大“生产链”,联农带农做强富民产业

南平建瓯是有名的竹产区,素有“竹海粮仓”“笋都竹乡”之美誉,为全国首批命名的十大“中国竹子之乡”之一。其毛竹面积、立竹树、竹材和鲜笋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是首批笋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竹林“四库”建设示范区、中国笋竹之都。立足天然的资源禀赋,如今,笋竹产业已成为全市最具优势的绿色富民产业。

笋农对鲜笋进行分拣。陈梦凡摄

笋农对鲜笋进行分拣。陈梦凡摄

在东峰镇,家家户户的营生,大都和笋竹子相关。

2005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村民看准了笋竹产业,找到了一条增收的好路子。在这片土地上,充沛的水源与天然的有机土壤,滋润着一茬又一茬的春笋。然而,产量较低、技术落后、经营分散、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也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扩大逐渐显现。因此,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尤为重要。

覆盖稻草、农糠,施用有机肥,安装滴灌设施……本来只生长在春雷过后,但在井岐村笋基地里,雷笋却能在春、秋、冬三季产出。建瓯市东峰镇政府农技站站长侯立和介绍,每年10月至12月,东阳雷竹专业合作社的农技专家便会指导带领笋农们实施雷竹覆盖栽培技术,利用稻草、农糠等覆盖物为雷竹盖上“小被子”,实现地表增温,从而促进雷竹提早出笋,让笋期延长至7个月。此后,再由企业统一对鲜笋进行收购,打开销售渠道。农民产得多、卖得俏,种笋的劲头比以往更足了。

近年来,东峰镇不断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深加工和市场渠道优势,以及合作社的土地流转、专业技术和组织生产优势,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实现标准化生产,解决产销问题,推动老百姓与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由于鲜笋的保质期非常短,因此过往的鲜笋销售渠道以本地和周边农贸市场为主。如果遇到市场‘大年’,雷笋出笋量高,天气热,市场价格起不来,地里挖出来的笋就会滞销,笋农的收益也难有保证。”建瓯市工信商务局副局长陈秀斌说。随着龙头企业的带动与先进设备、技术的投入,东峰镇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

与此同时,由政府选派至乡镇的流通助理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秀斌介绍,为解决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与农产品“卖难”问题,流通助理在企业与农户之间搭建起了供需对接的桥梁,通过打通农产品流通环节,拓展农村销售流通网络,帮助东峰镇的笋竹产品“走出大山”。

“现在一人一天能挖到将近200斤的雷笋,平均一亩地每年就有4万-5万的纯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井岐村村民老陈喜滋滋地算了一笔账,种了二十几年的笋,他亲眼见证了建瓯笋竹产业历经的变化与发展。

建强“加工链”,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36米长的速冻条,零下42摄氏度的超低温,不到一小时便能实现快速锁鲜……在三明极野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只见一颗颗饱满的雷笋在冷冻线上快速穿梭,最终加工成包装精美的“小冰墩”。从采摘到锁鲜加工,仅需短短的6小时。

极野鲜笋加工厂车间一派忙碌景象。陈梦凡摄

极野鲜笋加工厂车间一派忙碌景象。陈梦凡摄

“鲜笋一旦破土,水分快速蒸发,口感、鲜甜度就会大幅下降,我们需要和时间赛跑。”中国竹笋协会会长赵逸平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笋的口感与营养,有着30年竹笋深加工经验的他,多年来不断尝试、突破,终于研发出独一无二的零下42摄氏度冰鲜加工技术。“我们将鲜笋原料投入零下42摄氏度的速冻线中,利用高速离心风机与风刀锁鲜技术,将笋肉快速冻成实心状,超低温状态下,阻断竹笋生长和变老。之后,真空包装进入零下18摄氏度的原料储存库保存,即使在常温流水解冻后也不会出现产品空心、松软的问题,95%还原鲜笋口感。”谈起这项专利锁鲜技术,赵逸平止不住的激动。据悉,该加工厂平均日产量已实现50吨。值得一提的是,新建成的5300平米行业第一大冷库也即将投入使用,届时能够储存更多的竹笋。

通过科技赋能,加快了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过去,通过笋干、罐头、盐浸、甚至硫磺熏制等方式进行加工存储的模式已经被逐渐淘汰,吃在嘴里的笋更加“原汁原味”,笋农们无论旺季淡季都能卖个好价钱,污水排放的也越来越少了。

“传统的笋加工方式废水排放量比较大,也会对环境带来很多污染,冰鲜工艺可以为产业链带来了绿色的转变。同时,通过工厂集中采购和加工的方式,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以二产带动一产、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不断开拓新局面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福建三明市沙县区副区长林辉斌表示。

围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目标,极野食品紧抓“以竹代塑”的产业发展机遇,实现从一颗笋到一根竹全链循环利用。“我们将竹子按照不同特性进行拆解,将脑部制为竹板、中部制为竹筷、尾部制为竹签,剩余部分则制成竹炭,做到变‘废’为‘宝’,真正将一根竹子‘吃干榨尽’。”浙江极野总经理张美云说。通过推动高效利用竹资源,有效延伸竹产业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多赢。

随着“以竹代塑”兴起,竹产业市场潜力可观,一批科技创新型竹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据悉,2023年,建瓯现有竹材加工企业132家,其中规上企业42家,占南平20.59%,此外还辐射带动三明等周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竹产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延伸“销售链”,农超对接释放市场潜力

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家庭餐桌,得益于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与深入到居民社区的终端零售网络,过去村头提篮小卖的场景不再上演,小小的竹笋插上了“翅膀”,实现了从区域向全国的跨越。

有机山泉脆笋尖、有机白玉脆笋片、有机纸片糯笋尖……在锅圈食汇众多线下门店和线上平台,几款产自于建瓯的笋制品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经过极野食品的锁鲜技术,一袋袋脆嫩鲜甜的雷笋被运送至锅圈建设的中心大仓,再统一配送至不同门店,既打破了区域限制,还通过数字化的供应链建设,让存货的损耗降到最低。

据介绍,锅圈食汇目前已在全国开设逾万家门店,通过在国内多个物流中枢城市建设中心大仓,以及数字化改造冷链物流体系,能够让建瓯的鲜笋在数天内摆上全国货架,不仅对优质品种进行了有效推广,也有效带动整个笋行业食用市场的扩大,打通三产融合最后一个链条。

“我们通过自身的现代化供应链建设以及销售渠道革新,将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应用到具体产品上,让消费者真正能享受到食品科技创新的成果。”锅圈食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聚焦产业化发展体系,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资源转化为有标准、可溯源、便携可运的现代食品,才能形成规模效益。2023年10月,锅圈食汇与极野鲜笋合作上市有机笋产品,利用各自在技术及供应链上的优势,打好“组合拳”,为笋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已达到千万元的销售量级。

“由于采购量比较大,就会促使我们去做产能和技术上的优化,同时实现降本增效,这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更好的资源,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反向的赋能,让彼此都能得到成长。”极野食品总经理张美云说。此前,笋产品主要是出口或者卖给企业端的客户,而此次合作,能够让建瓯鲜笋走向更广阔的C端市场,并借由顾客的反馈,及时准确地获得来自市场的一手信息,从而根据顾客和市场的需求倒逼工厂去优化迭代生产线。

在种植环节做优品质,在加工环节提升附加值,在销售环节打通物流、打响品牌……通过全方位聚力、全链条发力,眼下,建瓯笋竹特色产业正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一根竹笋串起了一条产业链,开辟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陈梦凡)

(责编:关喜艳、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