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吴伟平:争当“四有”好老师

2024年04月04日11:16 |
小字号

“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在“四有”中,“三有”讲的是道德。但是,“道”和“德”还有区别。“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体。“德者,得也”,“德”为用。老子《道德经》指出,道尊德贵,道生万物,德养万物。师道尊严,“道”指的是方向目标、规则规律、边界底线,故有“学高为师”之仰止。现在用师德多于师道,用其用也。学生是未成年人,踏入社会之前,学校在德层面给予其物质如奖金、书包之得以激励之,是正常的。对师者,学校同样需要加大物质奖励,但前提是师者必须行在道上。教师是职业,更是事业,必须先明确目标,再确定工作。栗要火中取,道要常中行,如一日为师只是为终生所“得”,那是“攻德”不是“功德”,更不合乎“道”。道是由远及近,路是由近及远,从小引导学生志立于道,是遵循人的心智成长规律。孔子说,儒有君子儒,有小人儒。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应明在道才是君子儒。知其然又能渐悟知其所以然才能行稳致远。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著名作家柳青的一句警语。“几步”,我的理解就是离道最近那几步。儿童青少年在紧要处要靠教师的引领,正所谓要培育源源不断的孺子牛就必须从小执其牛耳。工作中,我们经常走访各中小学校,不少学校以“爱家”“幸福”“体验”“发展”“创新”等词语作为校训。但我想,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面壁十年图破壁”,伟大革命家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时代,我们应当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大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教师形象的时代激活,是中国话语的智慧表达。“先生”之大,在于大情怀和大境界,有为国为民的大担当;“先生”之先,在于先知,更在于先觉。“大先生”不仅要具有扎实学识,更要具有较高的道德品格,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对学生产生示范影响,将品德立在道上,不能停在“得”上。平时和朋友聊天,我常固执己见说,一个小孩,只要在良好的师风、校风、家风涵养下成长,就可以从小“从心所欲”,长大亦“不逾矩”,仙风自有道骨也。

“道”与“德”平时是很难看出区别的。人活百岁毕竟难得,而忧患却永无尽期。一旦四方有危、国家有需,是否有如钟南山、袁隆平、张桂梅等一呼百应的经师、道师出现,就是战时看平时了。“猛将必起于卒伍”,卒伍厚道,关键时刻就不至于一将难求。我非常理解创作者的苦衷,孔子、韩愈、朱熹生逢盛世,精神比物质强大,可坐而论道道光天下。天时运行到城楼节节高、财富仓廪实的当下,道的声音和自己比是强大多了,但还要和尘世争高低才有效,毕竟“行为世范”的前提是道高一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赋予的战略使命和历史重任。在师道尊严的高地讲师德情怀,我们对自己必须有更大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系福建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

(责编:关喜艳、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