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洪维椿:念好“山海经”  建设“生态城”

2024年05月22日17:18 |
小字号

近年来,漳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规划引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构建了从青山到绿水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成功实施了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漳州台商投资区狮山-周福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东山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漳州市(东山湾、诏安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规划引领

形成多部门协同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漳州市紧扣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宏观战略,“以山为屏、以水为廊、以重要生态节点为基石”,连山接海,全面构建漳州市“两屏、一带、多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紧扣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中生态修复领域的关键问题,全市统一布局,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引领,部署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灾害治理与防治工程、农地生态功能提升与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点工程等8类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国土空间的全面保护、系统恢复及综合治理,致力于维护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塑造一片“山清水秀、田园如画”的高品质国土空间。

政策引导

创新突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九龙江中下游平原曾是福建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区域内的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海区和长泰区废弃矿山数量多、面积广、修复难度大。漳州市不断寻求政策创新,通过2019年绿色矿山院士行、2020年“两山论”指导下的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项目研讨会等,充分与国内一流专家开展交流;同时,不断开展修复实践工作,探索实施“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国企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截至目前,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海区、长泰区先后开展了狮山-周福、龙湖-大碑头、一比疆-霞圳田头、狮形山、吴田山等5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成功实现了一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与资源转型,将其变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资产”。

漳州台商投资区是漳州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区域,也是漳州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先行示范区。区域内的狮山-周福花岗岩矿废弃矿山是漳州市首批矿山生态修复试点项目,该项目通过公开有偿化处置修复工程剩余土石料的收益,以及利用采矿废弃地复垦形成的土地指标流转收益,有效缓解了修复资金压力。此外,该项目还根据“留白增绿,科学利用”的构思,不仅修复受损山体,而且通过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等措施,修复废弃地面积333亩,为后续土地利用和区域规划留出了更多可能性。

互联互通

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漳州山地多平地少,海洋资源丰富,人们素以“贩海”为生。东山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和漳州市(东山湾、诏安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项国家重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漳州市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的一次重要实践。

东山湾与诏安湾,作为漳州市乃至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生态功能极其重要。为了更进一步改善东山湾与诏安湾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市、县两级政府早在2010年就展开筹划,直至2021年3月,启动了东山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并成功将“漳州市(东山湾、诏安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纳入2021年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得了中央专项补助资金的支持。项目从改善水动力条件到恢复区域生态系统,陆续开展了养殖渔排清退、八尺门海堤拆除、海域清淤疏浚、养殖区改造、重要湿地生境修复、湿地红树林种植,对东山湾、诏安湾海域、岸线、滩涂湿地等重要生态要素进行整治修复。

这些修复措施有效恢复了东山湾和诏安湾内红树林、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海洋生态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青山绿水,是漳州市的鲜明底色。展望未来,漳州市将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依山涵养、依海致远,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深入推进,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构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福建典范。

(作者为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维椿)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