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让昔日的“汗水农业”变成高效高产的“智慧农业”  漳州漳浦新农人闯出新“稻”路

2024年05月24日16:09 |
小字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漳州市仅有的2个省级粮食产能区项目县之一,近年来,漳浦县不断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涌现出了一批批既接地气又懂科技的新农人。他们通过科技创新,让昔日的“汗水农业”变成高效高产的“智慧农业”,为漳浦粮食生产注入了新动能,闯出自己的新“稻”路。

3. 赤湖镇智能化耕种现场(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jpg

赤湖镇智能化耕种现场。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漳浦县赤湖镇前张村的水稻种植基地里一片机械轰鸣,水稻高速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片刻间,一排排秧苗就精准高效地插入田中。

驾驶插秧机的是赤湖镇农达家庭农场负责人谢特明。2008年,谢特明从泉州辞职返乡,跟着父亲从事农业。回乡后,谢特明发现,传统的耕作模式效率低下,如果走机械化、科技化生产路线,不但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耕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为扩大生产规模,2015年,谢特明与当地一家合作社合作,承接了3家水稻育秧工厂,全程采用工厂化流水线育秧。

然而,工厂化育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成立之初,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培育的首批秧苗并没有存活。第一年,育秧时遭遇倒春寒,第一、二、三批秧苗全部作废,损失了将近1000亩的种植量,大约2500斤。首次的失败并未“吓”退谢特明,他开始潜心钻研种植技术,通过到农林大学参加培训、找同行咨询、上网搜索,渐渐掌握了“种田经”。随后,他建起了大棚,开始精准化育秧。

如今,谢特明的工厂育秧成活率达95%,年服务水稻种植面积达1万亩,服务范围从漳浦县拓展到漳州其他县区,乃至周边省市。

4. 赤湖镇农达家庭农场负责人谢特明(左一)在查看水稻育秧情况(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jpg

赤湖镇农达家庭农场负责人谢特明(左一)在查看水稻育秧情况。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些年,谢特明以田间为课堂,一边搞育秧,一边精进农机技能,做智慧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人。2022年,谢特明代表漳浦县参加漳州市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获得了第一名。

来自赤湖镇西城村、现任漳州市锦远农机公司总经理的90后小伙陈焕彬擅长使用机械设备。他与谢特明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创业,从品种选育、农资采购、技术支持到水稻收购,为农户提供水稻种植一条龙服务。

陈焕彬从小就跟着父亲做农业,开过拖拉机、货车,下过田地,喜欢在闲暇时研究、改装机械设备,他改装的农机设备得到了不少农户的认可。他经常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2018年,陈焕彬开起了农机店。轮式拖拉机、植保无人机、高速插秧机、手扶起垄机、开沟培土机等先进的农业机械,在他的农机店都能找到。2023年,陈焕彬代表漳浦县参加漳州市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获得第一名。

如今,在谢特明和陈焕彬的带领下,赤湖镇的水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他们除了向农户提供秧苗、智能化耕种服务外,还与农户签订协议,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农户收购稻谷,每年大约150万斤,让农户产销无忧,辐射带动1000余名农户增收增效,帮助当地10余名青年成功创业。

5. 漳州市锦远农机公司总经理陈焕彬在检查农机设备(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jpg

漳州市锦远农机公司总经理陈焕彬在检查农机设备。漳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目标是打造一个比较高端的大米品牌,对这个品种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然后再进行收购。”谢特明说。

陈焕彬表示,接下来,他们要推广现有的技术,走出漳浦、走出福建,为更多新农人带来更好的收益。

眼下,漳浦县水稻生产已逐渐实现全面机械化,共有育秧工厂20个,水稻种植面积14万亩以上,预计总产量7万吨以上。

“这些新农人很好地接过了漳浦农业生产的重任。”漳浦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洪彬艺说,他们年轻、有活力,有知识、有闯劲,有热情、有思路,让漳浦的粮食生产后继有人。(蔡秀玲 邱枫 周团艺 黄荣华 杨志鹏)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