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福州长乐:传承“能拼会赢”精神  逐梦深蓝再出发

2024年07月16日10:10 |
小字号

2005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7月11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今年7月11日是我国第20个航海日暨纪念郑和下西洋619周年纪念日。

福州滨海新城森林城市景观带(沿海防护林)。赵马峰摄

福州滨海新城森林城市景观带(沿海防护林)。赵马峰摄

长乐,别称“吴航”。600多年前,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在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如今,吴航儿女仍穿梭在翻涌起伏的浪花间,向着波澜壮阔的远方破浪前行,奋力书写逐梦深蓝的全新篇章。

“七下西洋”

航海外交走向更高

长乐位于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口的南岸,一面背山,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近百公里。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各类物产丰富,并且有造船和航海的悠久传统。

在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中,长乐有着重要的地位: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在长乐太平港候风放洋;郑和舰队的许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郑和舰队在太平港休整期间,船上的火器、弓弩、刀牌等兵器多由福建都司辖下的3个“成造军火器局”提供;大批福建人随郑和出使远航,有些人留居东南亚各地,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南洋……

耸立在闽江边的郑和石雕像。姜亮摄

耸立在闽江边的郑和石雕像。姜亮摄

风起闽江太平港,潮接西洋万里航。郑和下西洋在长乐启程,既奠定了长乐这块造船航海老基地的历史地位,也是长乐应该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此后,沿着郑和的“足迹”,越来越多的长乐人渡海创业,开阔了商业视野,增强了海洋经济意识。长乐也成为福州对外商业贸易的门户。

“能拼会赢”

海洋文化代代相传

如今,屹立于长乐郑和公园的圣寿宝塔巍峨依旧,曾经的航标塔见证着长乐人“大爱开明、能拼会赢”的闯劲、冲劲。

猴屿乡全景。姜亮摄

猴屿乡全景。姜亮摄

晚清时期,长乐出现了“下南洋”移民潮。以猴屿乡为例,新中国成立前,猴屿已形成了番客群体。早年闯荡海外的老一辈华侨刻苦耐劳,凭借剪刀、理发刀、菜刀、瓦刀“四把刀”白手起家,渐渐让经营的理发店、裁缝店、饭店餐馆、建筑业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书写了一代华侨的艰辛创业史。

新中国成立后,更多长乐人沿江向海,走向世界。如今,老华侨的“四把刀”向“三师”——医师、律师、工程师,以及“三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转变,步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恒申集团生产车间。恒申集团供图

恒申集团车间。恒申集团供图

与此同时,在海洋文化的哺育下,长乐人胸怀广阔,志存高远,将产业延伸至海外,做起全球贸易。

从“做一根尼龙绳”起步,长乐人陈建龙带领着恒申集团坚守实业三十载,扬帆世界,开启了跨国收购之旅。收购福邦特,掌握全球己内酰胺话语权;收购液空,实现气体原料自主生产;收购安科罗,进军高端工程塑料……三次跨国收购,让恒申集团稳坐全球己内酰胺行业龙头之位。

恒申集团走向全球,是长乐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进入新时代,立足新起点,长乐又成为福州“东进南下 沿江向海”的前沿阵地,一座崛起的新城仍将续写着依海而兴的壮丽诗篇。

凭海临风

海洋产业“未来可期”

凭海临风,借风起势,“双碳”背景下,作为主力军的风电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据了解,松下镇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可利用的风能资源极为丰富。2017年,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正式启动项目用海审批等前期工作,项目共规划有A-H八个区(其中H区属平潭海域)。

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项目。松下镇供图

纯白如风帆,矗立如巨人,经过几年建设,如今,一座座海上风机已“沐风”而动,太平洋的风正在被长乐转化为新的能源与能量。

风从海上来,扬帆正当时,这些年,和风电产业一同成长的还有港口物流业。

近日,福州港松下港区山前作业区17号泊位工程13个码头主体沉箱预制工作完工。据介绍,该工程是福州丝路海港城重点项目,投资5.1亿元,新建1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以及相应配套设施,预计2025年3月底完工。

20万吨级散货船“矿石希望”号外轮顺利靠泊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12#泊位(资料图)

20万吨级散货船“矿石希望”号外轮靠泊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12#泊位。长乐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福州港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位于松下镇首祉村,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国家首批进口粮食指定口岸之一,也是福州新区唯一的深水码头,是福建省单体最大散货吞吐量、粮食进出码头。码头现已建成6个泊位,2023年实现吞吐量3013万吨,规划建设14个深水泊位,总吞吐能力可达1亿吨。

为了探索深蓝经济,长乐全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总投资超320亿元15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2023年,长乐区13家企业上榜福州市海洋经济重点企业名单,涵盖水产品加工、涉海设备制造、海洋电力、海洋信息服务、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6个行业。(高晶晶 林倩)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