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以“2534工程”打造四元融合科研育人新生态

2024年07月23日15:59 |
小字号

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近年来,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不断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涵育新一代电子信息卓越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实施“2534”科研育人工程,构建“党建引领——平台筑基——实践赋能——文化滋养”四元融合的科研育人新体系,打造科研育人新生态。

聚焦双驱理念,强化党建科研深融顶层设计

学院党委始终聚焦“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积极打造贯通“产学研”、链接“高精尖”的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研育人实效性。通过组织开展“双创”培育建设和“一支部一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以“科研一线党旗红”“四引领四融入,科研先锋谱新篇”为代表的党建品牌项目,推动党建与科研育人的深度融合。学院党委入选福建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获评全省高校基层党组织“一融双优”典型案例。

22个研究生党支部全部建在科研团队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通过发挥“头雁领航”、“传帮带”和“师承”效应,为科研育人精准聚力。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学院“北斗科技创新团队”被授予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北斗团队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单位,获评福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2名党员受到省级、校级“两优一先”表彰,所属6个党支部入选福建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其中医疗器械师生联合党支部与闽侯县小箬乡湖柄村签订支部共建协议,以党建引领助力科技研发项目落地,深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学院党委坚持通过深化制度创新理念,引领科研育人。以“决策部署——督查考核——激励约束”三方面作为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方向,保障科研工作始终聚焦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在决策部署方面,学院聚焦“一号工程”、“十四五”规划制定、重大科研项目等重点,建立了“党政决策、学者献策、全院施策”的科研育人长效决策机制,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掌舵领航。在督查考核方面,学院党委制定出台《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建融合聚力评价实施办法》,把一流科学研究成果作为检验党建和科研育人成效的试金石。在激励约束方面,学院党委建立“1+N”绩效捆绑机制,修订出台《物信学院学生科研创新学分认定实施办法》等一系激励约束制度,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内生动力。

构筑五大平台,丰富科研育人服务资源载体

构筑多元协同“合作平台”。学院通过校企联动,紧紧围绕电子信息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先后与瑞芯微电子、亿联集团、TCL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专班,聘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另外,学院通过推进研究生“双校双师”联培模式,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科研平台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水平。

构筑科研教学“传授平台”。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教—学—做”研究创新性教学课程体系,注重科研项目资源整合,重点瞄准“卡脖子”问题,组建“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开设专班课程、设立“研发专项”、开放“流片”资源等方式,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以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人才。近年来,学院共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4项,共建设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7门省级一流课程,成功化教学科研“两张皮”为“一条链”,达成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深度互动与有机融合。

构筑科研项目“示范平台”。面向国家产业布局和创新发展需求,学院积极推进各类科研平台建设,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依托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将各类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近三年,依托科研平台,学院新立纵向项目2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严群教授牵头申报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重点专项成功获批并正式启动。学院获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并积极打造省级集成电路与光电信息产业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起到良好示范性作用。

构筑服务管理“保障平台”。建立领导干部、学工队伍进实验室团队工作机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定期研判、实验室定期检查走访、“辅导员与导师面对面”交流会等活动,提升管理服务实效,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造强有力的科研育人师资队伍。学院共组建14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拥有国家级人才9人次,其中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省级人才68人次,省级及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0%进科研团队。同时,构建党支委——班委——科研团队骨干——研究生会骨干——社区骨干五支学生干部队伍,在科研团队充分发挥朋辈引导作用,提高科研育人质量。

构筑学生就业“帮扶平台”。学院领导带队前往锐捷网络、冠捷等专业相关企业开展访企拓岗,针对项目研发所需人员要求,与学院技术相关科研团队毕业生进行精准对接,拓宽人才输送渠道。研究生导师全员参与就业推荐,结合所带研究生科研成果和研发项目,积极联系相关合作单位和企业,做到现场对接、精准推荐。2023届毕业生进入电子信息相关行业就业人数占比95.24%,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

秉承三个脉络,实践创新蓄势赋能人才培养

学院秉承“贯通培养”“科教”融合脉络,坚持本硕博贯通一体化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主动接触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实验项目;打造“筑梦导师工作室”,让导师团队加入到本科生科研启蒙教育活动中来,在互动式和研究性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院通过打造复合型导师团队,以协同作战的方式,深入一线对研究生科研实验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合力攻克科学难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学院共获评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28篇。其中,硕士生孟汀涛、博士生俞礽坚、徐金龙、魏聪等相继在《Nature》子刊、集成电路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固态电路学报》上发表论文。李福山教授团队荣获“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郑仕标教授团队学术成果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指导的博士生韩佩容在非厄米量子力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学院秉承项目定制化“产教”结合脉络,精准对接产业、行业和社会需求,共打造6个校外实践基地、4个校内竞赛基地、2个创业孵化苗圃,创建1个企业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培实践基地以及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有力支撑人才培养成效落地;通过打造新型“企业发榜——学工协调——导师布局——团队推进——平台传承”研究生双创科研育人工作链,助力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近三年与“瑞芯微”与“亿联网络”企业共联合指导专班研究生38人,并为每位研究生设立定制化研发专项,到校经费246万元。博士生刘洋在福州大学和TCL集团工业研究院“双导师”共同指导下,首次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印刷量子点图案识别,在印刷量子点发光显示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

学院秉承激励实训型“赛教”指导脉络,创新“动员激励——竞赛训练——联动培育”模式,通过动员部署激励,开展科创竞赛动员部署会,设立学院科创奖学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创竞赛中来。通过常态化科研训练,依托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引导学生通过科研基础训练,培养科研兴趣,树立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通过校企联动培育,将科创竞赛项目研发思路与解决企业问题、社会热点相结合。近年来,学院学生在科创类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近300项,其中全国互联网+大赛获国金2项,国银4项,国铜7项;全国大学生集创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学院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福大首个自然科学组特等奖,实现历史突破。浓厚的科创实践氛围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专业技能,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效。

做好“四个加法”,切实增强科研育人文化浸润

加大思政铸魂教育。学院全面加强“四个面向”和家国情怀教育,共打造6个思政金课,将思政铸魂教育贯穿本硕博培养链。出台《福州大学物信学院科研团队评价办法》等制度,把思政育人成效作为导师和科研团队述职评优的重要依据。建立导师思政教育成效清单,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科研思政责任意识,强化导师的理想信念、学术境界和师德师风,浓厚“思政教育+科研育人”文化氛围。

提升诚信科研意识。学院积极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通过举办学术道德与规范讲座,组织学习科研领域违法违纪案例,签订廉洁从研承诺书等活动,全面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坚持预防和惩治并举、自律与监督并重,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科研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诚信科研意识。

强化学术品牌建设。学院注重学术性,突出高品位,打造特色学术论坛品牌。通过院士《开学第一课》《物信讲坛》《物信新视野》《名师论道》等物信品牌论坛,推进学术前沿互动,激发科研兴趣。选拔组建学术规范教育专家团,针对研究生论文撰写、发表、文献检索等问题进行专门指导,提高学术能力。

深化科研学术交流。学院通过举办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论坛,例如“2023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打造“共享+引领”学术交流课堂,加强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置优秀论文奖项,联合开展研究生答辩,加速推进科研攻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下一步,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将持续把科研育人摆到突出位置,紧紧围绕“2534”科研育人工程,深度聚焦“双驱理念”、全力构筑“五大平台”、时刻秉承“三个脉络”、用心做好“四个加法”,充分挖掘科研育人资源,整合科研育人力量,将培养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社会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吴雨桐 郑志刚 魏金明)

(责编:吴舟、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