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产业观察 | 揭开特色农产品的“创富密码”
建功新福建,八闽大地在行动。近日,由福建省委网信办指导,人民网福建频道发起“福建‘封面’系列融媒体调研行”活动,聚焦新福建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挖掘福建各地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斗故事。这一站,走进三明市,围绕当地“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开展调研。
北纬25°~27°,东经116°~118°,这座叫“三明”的城市,全市山地面积占83%,河流水面占8.7%,耕地占8.5%。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样的地理特征,孕育了多样的乡村风貌,但人多地少的问题,也限制了农村的发展。
在清流赖坊樱花园内,一辆辆满载游客的观光车穿梭其间。陈汝辉摄
数十年来,一批批怀揣技能的村民,在这里开辟了一番事业,也拓展了三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
早在二十多年前,来自浙江绍兴嵊州的苏水标看中了清流县林畲镇的茶园。
“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都非常适合茶叶生产。”从18岁开始,苏水标在嵊州国营茶场工作,后来“下海”到林畲镇创办茶企。多年的茶场工作经历,让苏水标对茶叶种养技术颇为熟稔,从而确保产品品质更加稳定。
现在,公司拥有福建省内最大的集中连片机采茶园基地,辐射带动农户450户,紧抓国内外茶叶市场,产品远销江苏、浙江,出口日本和欧盟国家。
闽西(三明清流)花卉分拣包装中心负责人官福荣是地地道道的清流人,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2019年,官福荣联合林畲镇6家合作社整合成立花卉联合社,以“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100多户农户从事鲜花种植,种植面积达1100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
一束束包装好的鲜切花。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伴随当地的产业更多、更丰富,在三明,从农民到农企,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小型种养基地到大规模农业园区,生动展现乡村特色产业提能升级的脉络。
如今,这些农特产品不仅在国内城市可见,国外也有了它们的身影……
在厦门港,每个月都可见到一批约600吨的笋制品被运往日本。这些笋制品均由沙县区一家专业生产经营水煮笋、速冻笋、真空包装等系列深加工产品的企业制作,笋竹制品有40多种。目前公司产品外销率达96%以上,已占日本竹笋市场26%的份额。
在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同时,养分不断向此聚拢,不断壮大块根。不少投资者纷至沓来,给当地种下乡村振兴的希望。
在清流县赖坊镇姚家村,台商简文通打造的千亩樱花园已成为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见证和当地的一张烫金名片。每年2月,他种植的30万株樱花树竞相绽放,吸引游人约20万人次,带动当地的文旅市场更加活跃。
“根茎”越是粗壮硕大,“藤蔓”生长越是顺畅,两者互为依托,形成良性循环。
位于大田县的大仙峰茶美人景区。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三明大田美人茶文化创意园于2022年成立,吸纳了茶企、电商企业、文创企业等,一个涵盖茶叶供应、产品销售、茶文化体验中心等的“共同体”形成,成为助推产业“走出去”的新引擎。持续举办大田美人茶大会,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奉上一杯美人茶”;向外推荐三明多种特色农产品,推动相关产品品牌化发展……
“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就必须充分吸引吸收外界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养分’。”三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三明将充分挖掘农村特色资源禀赋,搭建乡村创业创新创富平台,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经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