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2024年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举办

2024年08月20日15:49 |
小字号

为推进“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促进青少年提高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8月15日至19日,2024年“关注森林·探秘武夷”武夷山国家公园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活动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昆明、宜昌、福州、厦门等全国十个省(市)15个城市的45名优秀青少年参加研学。活动通过科普讲座、室内课堂、实地探访、户外自然观察等多种方式,增进了青少年们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了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意识,并带动更多社会公众关注国家公园及自然教育。

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8月16日上午,活动启动仪式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入口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瀚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这里拥有全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享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等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让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开展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实景课堂和理想场所。

走近自然,实地考察。

走近自然,实地考察。主办方供图

走近自然,实地考察。主办方供图

走近自然,实地考察。主办方供图

活动期间,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引领下,同学们沿途考察武夷山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山水画卷,登先锋岭瞭望塔,俯瞰武夷大峡谷壮观的地质断裂带,探访国家公园宣教馆,认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

在野外自然观察时,自然导师们以仰卧起坐姿势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蝉蜕变成虫时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同学们品尝了茶叶、鱼腥草、败酱和酢浆草的味道,触摸了枇杷叶紫珠的绒毛。植物种类的丰富多样以及其特征,引起不少同学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从昆虫解密到植物趣事,自然教育导师们的悉心解答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在桃源峪,同学们带着导师“八爷”(李振基)布置的九宫格自然笔记任务,开始探寻大自然的秘密。“老师,我发现了两只椭圆形的金龟子,他们的颜色和玉石一样,好美啊!”“我们才走了一小段,就发现了好多‘小可爱’,大自然真是太有趣了!”来自宜昌的“白鹭鹭”同学连连发出惊叹。

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自然。主办方供图

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自然。主办方供图

在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大竹岚,同学们遇到不同种类的昆虫,并纷纷表示要记录到自己的自然笔记中。

“我记录的是在大竹岚发现的王氏樗蚕蛾,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翅膀花纹这么漂亮的蛾类。”“我记录的豆芫菁也是在大竹岚发现的,它从皮肤上爬过后,会红肿起泡,在野外碰到它要特别注意。”来自北京的“桃子”同学和来自昆明的“明露”同学向大家分享道。

来自北京的“竹子”同学则表示,“我记录的是大竹岚的竹海,因为我非常喜欢竹,它们刚正挺拔,象征铁骨铮铮的气节,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这也是我选取‘竹子’作为我的自然名的原因。”

体验竹筏漂流。

体验竹筏漂流。主办方供图

九曲溪竹筏漂流户外体验课中,溪流里的军鱼、白条鱼、玉斑锦蛇以及沿岸摩崖石刻、悬棺等文化遗产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停驻在溪边的白鹭。“我看到了白鹭捕鱼的过程!”“它们飞得太快了,我只拍到背影。”“静水平池孤影闲,独钓溪田姿翩翩。来往游人皆寂寞,唯恐惊起江上仙。”来自北京的“沧渊”同学甚至还给白鹭自编了一首小诗。

为期5天的研学活动,增进了同学们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武夷茶文化、丹霞地貌、地质断裂带和国家公园智慧管理等知识的了解,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生态知识,还在和大自然“对话”中进一步树立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的“自然笔记”。

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的“自然笔记”。主办方供图

据悉,本次活动是继去年10月开展首场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后,再次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与福建省林业局合作主办,福建省林学会和绿色营承办,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福建武夷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资助,得到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指导,对推进青少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