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何以安溪

2024年09月02日14:43 |
小字号

安溪,清溪流转城东,汇入晋江流,一路混混沄沄,向海而行,奔流不息;城邑地处戴云,遥望厦门岛,四面拥翠抱绿,寻光而行,奔腾向前。

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发源地、世界藤铁工艺之都、世界遗产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在安溪3057.28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在峰峦溪涧交错之地,留存有安溪茶农精耕细作的璀璨结晶,传递着古老技艺传承创新的千古智慧;在青山绿水环绕之中,扬起了青阳冶铁源远流长的璀璨星火,绽放了安溪藤铁巧夺天工的绚丽繁花。安溪铁观音、藤铁、青阳冶铁,成就了安溪“三铁三世遗”的世界级名片。

泉州芯谷安溪分园区。黄东华摄

泉州芯谷安溪分园区。黄东华摄

从福建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跻身为全国百强县,安溪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爱拼敢赢的闯劲,实现了“差生逆袭”。而今,可钦可佩的安溪人初心不改,行一程山水,携一路星光,在追寻繁荣与进步之路上永不停歇。

置县千年,孕育文化之基

安溪置县千年,滋养了袅绕缤纷的烟火人间,也孕育了崇文重教的传统理念,并成为安溪人的文化基因。

据记载,自宋至清,安溪先后有武状元1人、榜眼1人、武进士4人、文进士93人、武举人76人、文举人308人,名流俊彦忠臣烈士代不乏人。

安溪文庙。安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安溪文庙。安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安溪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在城市化发展中,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是安溪历史文脉的闪亮坐标。这座江南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群,因宏大的建筑格局,获得了“秀甲东南”“名冠八闽”的美誉。

据介绍,安溪文庙自宋咸平四年(1001年)始建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900年间,安溪文庙历经重建、重修、增建33次。矗立于安溪文庙的《重修学宫碑记》石碑,记述了安溪文庙最重要的一次重修盛况,也留下了安溪人李光地与安溪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

人才辈出,奠定发展之路

受李光地影响,安溪英才辈出,为数百年来的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石。

著名数学家陈万策,《口技》作者林嗣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庄希泉、罗豪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火旺,以及“双院士”陈志坚……安溪英才,闪耀全球。

安溪城隍庙,这座和安溪建县史一样悠久的建筑,是福建最古老的城隍庙之一,有着“八闽第一,五邑无双”之美誉,它浓缩了安溪人的精神追求。每逢城隍圣诞,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安溪籍华人、华侨,就回到家乡虔诚祀典。他们虽离乡创业,但无论走到哪里,依然延续着生生不息的安溪血脉。

安溪籍华人、华侨回乡参与城隍春巡。黄东华摄

安溪籍华人、华侨回乡参与城隍春巡。黄东华摄

一代代安溪人跨足海内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同时,始终不忘故土,身上流淌的是对家乡的挚爱。他们勤劳、智慧,让四方之士,得闻华夏之声,领略闽南之韵。

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兴学育才、扶贫解困,累捐之财皆超一亿五千万元;施金城于桑梓之地兴建学校六所,泽被学子二万有余,世人称其为“安溪的陈嘉庚”……

历史建筑,见证闽南故事

依山而建的泰山楼,是南岩村一座百年历史的二层楼房,属于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古厝式传统民居。

泰山楼的楼主王三言,从小跟随父亲种茶做茶,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他派儿孙前往东南亚等地开设茶行。到了清末民初,其创办的梅记茶行成为安溪人经营的最大茶行。

数百年来,勇敢坚韧的安溪人,带着种茶、卖茶的特殊技艺和种田经商的营生本领,到东南亚各国开拓发展。安溪的茶叶世家代代相承的传统工艺,迎难而上的开拓创新精神,使安溪铁观音以香迷人,以韵留人。

采茶忙。陈达水摄

采茶忙。陈达水摄

如今,安溪乌龙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安溪制茶人家创业史的泰山楼与映宝楼、聚斯楼一道,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楼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也是联系海内外乡情的精神桥梁。

高山的阻隔,曾经让安溪与贫穷落后齐名。现在的安溪,已经跻身全国百强县。从中国茶叶之乡到世界藤铁之都,从文化名城到科学之城。现代建筑装点着城市的繁华,绽放着安溪的自信与活力,安溪以不断前行的勇气和为时代担当的魄力,满弓劲发,从传统中汲取能量,在新时代开拓进取,在“一城三香”(书香、茶香、心香)的熏陶中勇毅前行。

安溪,这座古老的闽南小城,正翩然绽放、风姿万千,在八闽大地上走出了一条传承发展、拓展创新之路。(吴明娜)

(责编:陈楚楚、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