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赋能、用发展保障民生 厦门奋力书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民政部门通过未保宣传月活动,大力普及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政策知识。
思明区举办养老护理员培训活动。
同安区举办农村幸福院爱心助餐活动。
创新婚姻登记服务模式,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民政领域部署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改革任务。
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部署要求,厦门市民政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急难愁盼、增进民生福祉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落脚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改革为笔、实干为墨,奋力书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民生福祉更有温度,幸福生活更有质感,社会和谐更加稳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厦门篇章贡献更多民政力量。
创新社会救助实践
让更多困难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翔安的王伯四级肢体残疾,并伴有长期的糖尿病和白内障,配偶因脑血栓中风导致偏瘫,家庭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难。得知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入户收集资料,为他们申请生活补助和残疾人护理补贴,以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
从面临困境到获得救助关怀,王伯一家的故事是厦门近年来深入推进社会救助改革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决策部署,逐步建立起涵盖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救助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重点覆盖低收入人群,同时关注因教育和医疗支出陷入贫困的家庭。
2018年,厦门率先实施重病和重残人员单独享受低保政策,此举被民政部视为全国典型案例。2023年,厦门的社会救助“一事一议”经验做法被省民政厅和民政部推广。一系列创新举措,标志着厦门在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中走在全国前列。
在持续推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市民政局、市医保局等八个部门联合推出“惠厦保”,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免申即享”的医疗保障。通过“爱心厦门·圆梦助学”项目,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社会救助对象家庭优先纳入社会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体系,保障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
厦门还持续推进慈善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发动社会资源帮助更多困难群众。2023年,全市共组织163次医疗和助学帮扶活动,筹集2000余万元资金,发放18万余件物资,帮助11.4万名困难群众。今年起,将每年9月作为“慈善+救助”宣传月,进一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巩固发展崇德向善、依法兴善的良好局面。
同时,厦门通过“救助+就业帮扶”模式,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支持。2023年,免费培训1.2万人次,推荐就业1.9万人次,发放就业补贴1.68亿元。全市780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爱心帮扶,形成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的救助格局。
近年来,厦门困难群众保障标准保持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在厦门,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民政工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探索“一老一小”服务保障
用心用情绘就“朝夕美好”幸福画卷
受惠于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开展,如今能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思明区的老吴对在厦门的晚年生活感到十分满意。
市民政局在做实基本养老服务、做强养老服务产业中,不仅打造颇具地方特色的“近邻+养老”模式,还建立起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新格局,力图为每一位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安心的生活环境。今年,厦门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及县域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厦门市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清晰列出29项服务内容。连续6年将新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清单,每年投入财政资金超2亿元。目前,全市建成44家养老机构、54家照料中心、151家农村幸福院、446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形成覆盖城乡的多级多层次养老服务网络。每个站点均配备专业服务人员,搭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未来,厦门计划通过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如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共同营造更加友好的养老环境。到2025年,全市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
“一老一小”民生保障,事关千家万户。13岁的困境儿童吴某一家原是莲前街道的低保家庭,被列为重点帮扶的“高风险”对象。后来父亲去世、母亲重度残疾入院,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民政部门为她提供每月2800元的基本生活补助,并组建帮扶团队定期入户关爱帮扶。
厦门始终坚持儿童利益优先,持续完善困境儿童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教育、康复和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水平。两年来,通过“福蕾行动计划”,累计投入1502万元,开展1900多场关爱活动,惠及4万余人次,帮助1600多名困境儿童走出困境。
厦门还推动建设45个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市镇(街)全覆盖,就近就便提供临时监护、心理疏导等服务。投入1.37亿元实施市社会福利中心改扩建工程,推动儿童养育、医疗、康复等服务一体化发展,确保200多名儿童在院内享受医疗和教育保障。市民政局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深入宣传儿童关爱保护法规政策,会同市慈善总会设立困境儿童关爱基金,进一步保障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
创新服务先行先试
奋力推动民政事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你们的颁证室很温馨,整个流程很有仪式感,很感谢你们的精心准备。”来自台湾的许忆馨女士开心地说。她在今年8月份正式成为厦门媳妇,并参与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举办的七夕特色颁证活动。
近年来,厦门创新婚姻登记服务模式,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中,并形成常规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开通“5210852”婚姻家庭辅导热线。让数据多跑腿,好事更好办,厦门坚持以婚俗改革为契机,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效能,全力营造新时代婚俗文明新风尚。
全市民政部门积极推动社会事务工作创新发展,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换届一件事”是市民政局推出的一项便民套餐服务,实现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大幅度提高办事效率。去年,市民政局还启动“一窗综办”改革,35项民政事项纳入跨部门无差别综合窗口办理,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审批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市民政局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围绕闽宁协作重点工程,引导全市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完善帮扶机制,推进社会组织与闽宁镇6村1社区对口帮扶。3年来,厦门市社会组织以产业合作、消费帮扶、智力支援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口帮扶,共计帮扶金额约125万元,涌现出一批对口帮扶先进典型。
乡村地名承载着美丽乡愁,采集地名信息、挖掘地名故事、丰富地名文化……近年来,市民政局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将多类相关地名列为“乡村著名行动”对象,很多乡村由此提升了知名度。“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申报拟命名道路520条、居民点25个,设置门牌6.3万余块,形成一批厦门特色地名文化品牌。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殡葬行业与绿色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全国首批推行殡葬改革的城市,厦门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多样化的生态安葬服务体系,打造节地生态安葬的新模式。目前,厦门形成以骨灰立体存放为主的生态安葬模式,辅之以海葬、花坛葬、树葬和草坪葬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殡葬资源的循环利用。厦门积极推广“互联网+殡葬服务”,建设智能殡葬管理系统,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有效促进传统殡葬向现代化转型。
亮点
社会救助保障 厦门市成为试点
今年8月,厦门市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今年2月底,民政部公布2023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名单,市民政局提交的《创新形成“点线面”工作法,稳步推进社会救助提质增效》顺利入选。厦门将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水平,力争为全国全省社会救助领域改革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创新打造“邻安康”“邻好吗”养老平台
厦门依托市级“智慧康养平台”,创新打造“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和“邻好吗”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市大数据平台、公安、养老服务机构等系统,主动发现符合申领高龄津贴、家庭床位等对象,“免申即享”提供主动关怀。今年来,全市新增满80周岁老年人5953人,满90周岁1560人,100周岁61人,均实现“免申即享”。平台提高津贴发放速度和准确度,去年为5.7万多名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近8000万元。
在全国率先建立“阳光收养”体系
依托“厦门市智慧民政一体化平台”,建成收养意愿登记系统、收养评估系统,配套出台收养评估制度,组建收养评估专家库和机构库,为孤弃儿童适配优质家庭、帮助重获家庭温暖。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个案会商制度,及时协调处置困境儿童权益保护问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连续两年大幅提高,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高于省定标准700元、1100元。
公园式婚姻登记处加快建设
厦门正加快设立公园式户外婚姻登记处,推进婚庆产业发展,现已形成工作推进方案,争取在鼓浪屿、集美区园博苑率先落地。目前,内地居民在厦门结婚登记实现“全市、全省、跨省通办”。从试点以来至今年8月31日,全市共办理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全市通办”9600余对,“全省通办”9400余对,“跨省通办”1700余对,“跨省通办”办件量占全省登记量的47%以上。
福彩销售提速升级助力民生兜底
即开福利彩票销售量连续十年全省排名第一,多次荣获“全国即开型福利彩票销售亿元城市”称号。持续推动“福彩公益驿站”和养老、未保等民政工作的结合,深入推进销售渠道结构转型,建成的商业综合体体验店整体运行良好,推进福彩体验店进超市、进地铁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福彩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节地生态葬守护青山绿水
截至今年9月,全市岛外4个区级公益性骨灰楼、381个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共安放骨灰25万余个。2008年起,全市共举办集体免费海葬20次,2256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免除费用222.11万元。2024年5月,举办“情系鹭岛 爱融海天”海葬,160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2022年起,先后启动免费花坛葬、草坪葬、树葬活动。目前,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99.25%。(文/ 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张继斌 图/ 受访单位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