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以绿为底 绘就生态新画卷

美丽的五缘湾风光。记者 王火炎摄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一片片红树林枝叶繁茂,如同镶嵌在海面上的翡翠。记者 张奇辉摄
厦门是全国唯一在城区海域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身影的城市。(资料图)
对环境要求苛刻的栗喉蜂虎来厦栖息。记者 黄少毅摄
虽已过秋分,漫步厦门,仍处处皆景,满城青绿。
清新的蓝、怡人的绿来之不易——当筼筜湖治理为厦门生态环境蝶变荡开第一朵涟漪后,生态文明理念在鹭岛越来越受关注。厦门市牢记嘱托、久久为功,不断践行、丰富、拓展筼筜湖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如今的厦门,正奋力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继续渲染更动人的生态画卷、书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故事。
生态环境保持高颜值
“快看!白海豚!”乘船前往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途中,几只白海豚跃出海面、与人们不期而遇。来自多家中央媒体的记者一边欢呼,一边举起相机记录——这是今年年初,多家中央媒体聚焦厦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为主题进行采风中的一幕,记者们现场见证“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美好景象。
近年来,厦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保持全国前列。这背后,离不开厦门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功劳。
打好蓝天保卫战——厦门市坚持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加强VOCs规范化管理和整治,全市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已全部淘汰;深化城市扬尘整治,推动“电动厦门”和“绿动厦门湾”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发布全国首个“宁静小区”地方标准,完成17个“宁静小区”试点创建。
打好碧水保卫战——在全国率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全市入河排口排查检测和395个入河排口整治,常态化开展全市9条溪流465公里全覆盖管养;实施“三个一百”行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100万吨/日提升至220万吨/日,累计完成688公里市政污水管网的新建和改造工作,完成城市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303平方公里,厦门市城乡污水能力提升做法被生态环境部总结推广。
打好碧海保卫战——推进厦门西海域、同安湾等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完成全市412个入海排放口的“查、测、溯、治、管”,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健全海漂垃圾治理“四化”机制,23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实现全覆盖保洁,厦门市海漂垃圾分布密度持续保持全省最低;科学选取筼筜湖、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红树林面积达到173.9公顷。
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建设“无废城市”,打造、推广低值可回收物“高值化”循环利用模式,建设特色“无废细胞”,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相关经验在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球分享;全国首创垃圾分类“五全工作法”,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吨垃圾焚烧发电量提高30%以上……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写在碧海蓝天间的厦门生态答卷,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绿色经济发展高质量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如今的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同样亮眼——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厦门创造出占全省14.8%的地区生产总值和48%的外贸进出口总值。
近年来,厦门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发展成效显著增强。数据统计,2023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40%,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447.2千瓦时(全国平均约731.7千瓦时)、耗水5.98吨(全国平均约56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直以来,厦门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的生态资源释放出更多发展红利,持续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推动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在筼筜湖,厦门市启动高能级低碳引擎,加速筼筜湖北岸滨北超级总部建设,锚定“城市中心再造”,在空间上通过总部大道串联总部综合体、超级孵化器、创研型社区3种特色总部产品,打造“超级生态+超级企业”的“创新生命体”和“超级加速器”;五缘湾片区土地价值比生态修复前增长8倍多,如今的五缘湾成为厦门新的“城市会客厅”,吸引了3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而在杏林湾,这里打造了AAAA级旅游风景区园博苑,附近的软件园三期构建了千亿产业链……厦门的生态画卷既外显于绿水青山之上,又浸润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之中。
此外,在绿色低碳答卷上,厦门也频频拿高分——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考评中,厦门市成绩优良,成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和工业园区“双试点”。东坪山片区、象屿综合保税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等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协同发力 政企共创减污降碳样板城市”被央视新闻《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入报道。
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
4月8日晚,央视《焦点访谈》以“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共享 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标尺’”为主题,报道我国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中的探索与成效,其中,厦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共享的经验做法得到充分肯定。
一直以来,厦门市坚持勇立潮头、改革创新,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强化源头预防体系建设,厦门市在全国首创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的环境准入集成改革,集成了10万多条环境准入要求,为437个行业提供科学精准的选址指引,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绿色标尺”,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今年,厦门市在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中继续逐浪前行,出台全国首部《厦门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综合管理名录》,形成一套全地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差异化分区管控体系。
同时,厦门市深化改革引领,制定实施《厦门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暨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大行动、36项改革任务。创新推动环评与排污权、排污许可融合办理,实现“一次申请、三证合一”;在全国首创实施行政处罚和信息披露“双告知”制度;创新打造“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管体系……
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厦门踏下一个个“高水平”足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正向激励,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首;摘得一个个“绿色桂冠”——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副省级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28项国家级、国际级生态领域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厦门市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筼筜湖美丽河湖建设、东南部美丽海湾建设、海漂垃圾治理、入海排污口整治、低值废弃物回收利用、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7项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发函集中向全国推广。(文/记者 王玉婷 通讯员 陈智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