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探路先行  厦门奋力谱写交通强国篇章

2024年09月30日08:30 | 来源:厦门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厦门交通运输 探路先行 谱交通强国篇章

  翔安大桥的建成为厦门跨岛发展添加新动力。记者 王火炎摄

  2023年9月28日,时速350公里的福厦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资料图)

  正在施工的厦金大桥(厦门段)。(资料图)

  厦门拥有便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记者 王火炎摄

  1957年4月12日,连接江西鹰潭和福建厦门的鹰厦铁路全线通车运营,福建迎来了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

  时隔66年,2023年9月28日,时速350公里的福厦高铁全线开通运营,福州至厦门最快55分钟可达,两地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厦门解放75周年。从火车到高铁,从第一条铁路到“一小时生活圈”,这背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厦门交通基础设施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也是厦门交通事业跨越七十五载的奋斗史诗。

  75年间,交通塑造了怎样的厦门?

  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如今的厦门汇聚了海、陆、空、铁等立体交通运输方式,初步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海港、空港、陆港为主枢纽,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75年间,交通领域如何折射出民生经济跨越腾飞?

  如今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光是支撑人流、车流、物流通畅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网,还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版图上的“动脉血管”,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出行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扮演了“交通先行官”角色,助力厦门这座地处海防前线的海岛小城华丽转身,蜕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75年间,一代代交通人如何缔造传奇?

  七十五载波澜壮阔,一代代交通人矢志不渝、不畏险阻,为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而坚定向前,他们在山川江海与信息科技之间不断探索前路,成为厦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历程中最生动鲜活的内容,代代传承的交通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特区设立

  厦门交通运输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回眸厦门交通运输75载历史,不妨先从两个关键时间坐标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前后。

  新中国成立之初,厦门交通面貌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20万军民移山填海,成就了一条鹰厦铁路。之后长达半个世纪,鹰厦铁路都是福建与内陆地区的唯一铁路通道。

  改革开放前,厦门公路通车里程短、道路标准低,全市公路总里程仅603.5公里,只有8条干线公路。其他各类对外交通设施和线路均十分落后,被称为“末梢”。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198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厦门交通运输也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民航率先对外开放,走上了企业化发展道路,航空运输市场开始形成。1983年10月,建设仅用时21个月的厦门机场正式通航,从零起步的厦门机场展翅翱翔。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厦门机场作为试点从民航总局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成为中国民航的改革样本。1996年11月,T3候机楼启用,成为当时全国机场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候机楼,飞行区等级和停机坪面积也属国内一流。

  公路兴建和改建快速推进,每十年迎来跨越之变。1990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03.50公里;1997年12月,泉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厦门市乃至福建省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至200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数已达1051.22公里,高等级公路、桥隧开始出现,先后建设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并实现乡镇与行政村100%通公路;2010年底,以仙岳路、成功大道为代表的城市快速路网开始搭建,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等形成“四桥一隧”格局;截至2023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150公里;一、二级公路约669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31%。

  进入21世纪,国家大力发展铁路建设。在时代浪潮中,厦门成立相关铁路建设指挥部,统筹铁路建设。2005年福厦铁路正式动工兴建,拉开了厦门铁路建设的大幕。2010年,福厦铁路开通运营,设计时速达250公里,福州到厦门约90分钟,厦门北站与福厦铁路同步建成投用。

  公共交通从最初的“坐上车”,变为如今“坐好车”。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从零起步,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线路,再到如今的500余条常规公交线路,1983年的第一批36辆出租车投用,2008年建成中国首个采取高架桥模式的BRT系统,推动“村村通”工程落地实施,常规公交与高铁、轨道交通、BRT、长途客运、出租客运等无缝衔接……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

  跨岛发展

  厦门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进入了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厦门市交通运输部门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为牵引,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大力推进跨岛发展战略,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交通力量。

  跨岛发展高歌猛进。在“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先后建成厦安高速、厦成高速、厦漳跨海大桥、海沧隧道、翔安大桥、厦门大桥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厦金大桥(厦门段)、翔安机场高速、海沧疏港通道等一批项目,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2150公里,已建成“五桥三地铁两隧道一海堤”交通格局,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区域民航地位不断巩固。随着2014年高崎机场T4航站楼启用,截至2023年底,厦门机场与境内外125个城市通航,开通161条航线,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由1500万人次上升至2410万人次,国际客运、货运吞吐量在国内机场排名分别位居第4位、第8位,形成了覆盖中国各主要城市,连接东南亚、东北亚,通达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线网络,不断拓宽厦门与世界交流的空中桥梁。2022年,厦门翔安机场开工,对标一流、领航发展,锚定2026年底通航目标,翔安机场正朝着“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国际先进四型机场迈进。

  海西铁路枢纽串线成网。自2021年起,先后建成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完成厦门火车站改扩建,形成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福厦铁路、鹰厦铁路为骨干,海沧港、东渡港两条货运专用线为支线的“四干两支”铁路线网格局。2023年9月,福厦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厦门迎来高铁时代。

  厦门以港立市、因港而兴。75年间,厦门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综合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因具备东西交汇、南北贯通等独特区位优势,厦门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厦门港被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发展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的特区港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曾经的支线小港蝶变为世界排名靠前的集装箱干线强港,成长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更是厦门“以港立市、以港兴市”的底层优势和竞争优势。近年来,厦门港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促进国际航运业健康发展、深化国际航运事务合作等,积极推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2023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达1255万标箱,居全球第13位。

  在满足市民出行方面,运输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厦门市已建成以“轨道+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出行体系,是全国首批“绿色交通城市”。绿色、智慧已成为厦门交通的新名片。目前,智慧公路、智慧桥梁、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公共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示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交通运输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成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已初步形成区域性海、陆、空三个枢纽港和东渡、海沧、前场、同安、翔安五大产业集聚区,被国家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东南沿海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首批),中欧班列(厦门)已成为跨越海峡、横贯欧亚、“海丝”“陆丝”无缝衔接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交通运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坚持以深化“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抓手,逐步提升厦门市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全市已实现通自然村公路100%硬化、建制村双车道通达100%覆盖、建制村100%通公交,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全市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覆盖率均达到100%。

  交通强市

  “海陆空铁”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厦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发展更加日新月异。如今,全市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各种交通方式齐头并进,四通八达的“海陆空铁”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它们见证着鹭岛之滨的历史变迁,诠释着厦门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高速铺开的同时,厦门市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蹄疾步稳。厦门市交通运输部门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一心向党 一路为民”党建品牌为抓手,围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有序推进国家级试点建设,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全力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向助力交通强市、交通强省、交通强国建设持续迈进,为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厦门实践的开路先锋、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交通力量。(文/记者 蔡绵绵 通讯员 陈宗祥 罗安妮)

(责编:陈楚楚、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