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蔡友玉诞辰100周年:爱国爱乡 精神可贵 功德永存
蔡友玉先生、洪淑佩女士为石狮优秀学子颁奖
蔡友玉洪淑佩伉俪携子孙返乡与石狮学子畅谈未来
蔡友玉洪淑佩伉俪组织举办中菲两地青年篮球赛
洪淑佩女士在年度颁奖大会上致辞
新落成的蔡友玉大厦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蔡友玉纪念馆里的荣誉墙
2024年10月21日,是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此,全国尤其是福建有关部门举办活动,深切缅怀陈嘉庚先生光辉事迹和历史功绩。而两天后的今天,在石狮,在福建,甚至在全国,也有不少受惠人和知情人在怀念着另外一位“海外赤子”。他,虽然比陈嘉庚先生晚出生整50年,却在过去的50年间,带领、激励着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地区的海内外乡亲努力践行着“嘉庚精神”。他,就是被称为“石狮之子”的蔡友玉先生,2024年10月23日,正好是蔡友玉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夫妻携手,艰苦创业
蔡友玉,石狮宽仁人,年幼时家境贫困,靠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活。13岁那年,仅在培元学堂念了四年书就因家庭生活困苦被迫辍学,他告别父母,赤手空拳,漂洋过海,到菲律宾谋生。初到菲律宾时,蔡友玉在一家杂货店当童工。谋到一个栖身之处后,蔡友玉并不满足,他意识到必须尽快学习菲律宾语,提高知识才能融入当地社会。于是,蔡友玉一边靠微薄的工资生活,一边利用工余时间进入马尼拉市中西学校夜读。就这样,经过五年的磨砺,蔡友玉逐渐成熟起来,并养成了坚韧沉毅、严正不苟、不畏强暴的性格。此时,蔡友玉明白,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必须自己创一番事业,于是,他拿出五年的积蓄,一步步干起。身兼老板和伙计的蔡友玉凭借“货真价实、薄利多销”的经营之道,在菲律宾终于赚到了第一桶金。
受父母之命,蔡友玉于1946年返回家乡石狮宽仁,和宽仁洪氏望族洪正绑之女洪淑佩缔结了一生一世的情缘。洪淑佩女士在教育子女、勤俭持家的同时,为丈夫事业的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那年,蔡友玉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后生,但他身上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成熟稳重、诚恳朴实,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洪淑佩,使她义无反顾地走进这段婚姻。洪淑佩女士认为,两人最大的缘分还是他们在事业上的共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上的默契交融,以及共有的一颗平常的真善美的心。
蔡友玉在和洪淑佩女士婚后不久就远赴菲律宾。洪淑佩在对夫君的思念中勇敢地承担起“番客婶”独自伺候高堂、养育后代的重任,直到1954年,她以游客的身份赴菲与丈夫团聚。“没有他当时的坚持,怎么会有现在的大家庭?当时很多人到了菲律宾就重新组织家庭,所以他的那份情我一直记着。”回忆往事,洪淑佩女士言语朴实,却真情流露,令人动容。在洪淑佩女士的支持下,蔡友玉创办了隆发酒厂,洪淑佩也成了贤内助。此时,洪淑佩与蔡友玉之间的情感早已升华成更为稳固深远的亲情,加上几个聪慧懂事的孩子,生活虽然辛苦,却也其乐融融。其后,蔡友玉的事业一步步兴旺起来,由酒厂开始,陆续创办了织带、服装、布厂、线厂、塑胶印务厂等,生意蒸蒸日上。就这样,蔡友玉在菲岛创造了从赤手空拳到家族财团的神话。
兴业重教,情系桑梓
1974年,是蔡友玉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大飞跃。在异国他乡拼搏半生,蔡友玉功成名就,却始终心系那片生他养他的故土。是怎样深沉的眷恋,让他毅然踏上回乡重教之路?是儿时对知识的渴望在心中埋下的种子,历经岁月的浇灌,终于在功成之时绽放?还是他看到了家乡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1974年9月,蔡友玉受到国务院邀请,作为东南亚华人爱国华侨回国观礼团团长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盛大庆祝活动,并在这时深切感悟到强大的祖国是海外华人的坚强后盾,只有祖国兴旺强盛,海外华人才能堂堂正正做人。第二年,也就是1975年的国庆节,蔡友玉和洪淑佩又一次应邀去北京,参加国务院的招待会。连续两次参加国庆观礼,大大加深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并深感作为华侨的一员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其后,蔡友玉一直在思索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他常常问自己:我能为家乡的脱贫,能为祖国的振兴做些什么呢?而此时陈嘉庚先生的身影掠过蔡友玉的脑海,陈嘉庚先生支持国家教育事业的伟大历程让蔡友玉万分触动,这位晚生半个世纪的“后生仔”萌生了捐资教育公益的伟愿。
1978年,蔡友玉洪淑佩伉俪开始在家乡捐资兴建道路、学校等公益事业,成了石狮最早捐资兴建公益事业的爱国华侨。修建拥军路,捐建宽仁小学、石狮文化中心友玉楼、凤里侨联、仁里玉森楼、省侨办玉佩楼等,蔡友玉洪淑佩伉俪捐建公益事业的道路一直延伸着向前。“只要淑佩把友玉的衣角拽一下或钱袋子看紧点,蔡友玉也是会犹豫的,可是淑佩没这么做。”洪淑佩的一位好友说,就像蔡友玉在《宽仁颂》一文中所写的:“人总是要有点精神。宽厚而仁德,就是众多宽仁人的精神。”他所具有的便是这种宽厚仁德的精神,并将之付诸于不辍的善举。
石狮获批设市,旅居海外的石狮人深受鼓舞。1991年5月26日,由63个旅菲同乡会和5个旅菲校友会联合组成的庞大社团——菲律宾石狮市各乡联合会,在菲律宾马尼拉正式宣告成立,大家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蔡友玉担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1990年,石狮文化中心友玉楼顺利落成。在落成大会上,蔡友玉在热烈的掌声中,用平静而诚挚的声音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以家族名义设立的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此项基金用以奖教奖学助学,发展文教事业。
至此,从1991年开始,每年的9月间,一场奖教奖学的活动牵挂着石狮全体教师的心,那就是石狮市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奖教奖学表彰大会。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是蔡友玉的牵挂,亦是洪淑佩女士最为执着坚守的一方阵地。1996年的颁奖大会上,蔡友玉又为该基金会增加100万元。此后每年,他都会为基金会增资50万元,使之不断发展壮大。不仅自己慷慨捐资,他还鼓励家族成员进入捐资助学的行列。历经33年的成长,这一基金已成为石狮市教育大花园中的奇葩,每年的颁奖典礼亦成为文教界的盛事。“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对教育领域的贡献占了蔡友玉洪淑佩伉俪公益事业很大的比例,而对于石狮市教育事业而言,他们的贡献亦是举足轻重的。
自1991年首届颁奖至2024年,石狮市蔡友玉教育基金会共发放奖教、奖学、奖校5967040元,受益教师及学生共计12272人次;另外,自1999年至2024年,共发放助学金2974100元,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共计431人次(137名)。可以说,这个基金会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对于清贫的老师们,它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励。蔡友玉“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好好教书”的劝诫成了很多受奖老师的座右铭。对于贫困的孩子们,它是人生的希望。多少孩子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是基金会拾起了这些沧海遗珠,让他们得以经过知识的打磨,绽放出最璀璨的光彩。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石狮市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已成立33年了。除了创建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蔡友玉洪淑佩夫妻两人还不辞辛苦,倾尽心血,深入闽西、闽东,帮助偏僻的乡村建学校,资助贫困孩子上学。夫妻两人的慷慨义举,备受各界人士的好评,多次获得省政府颁授奖匾、奖章。
接力传承,后继有人
蔡友玉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的子女们,为何要接力重教?是父辈的言传身教,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让他们懂得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还是他们看到了父亲的奉献所带来的希望与美好,决心将这份爱延续下去?
蔡友玉洪淑佩伉俪创立“石狮市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就是期望通过基金会,建立奖教奖学的长效机制,表扬老师、勉励学子,抛砖引玉,为促进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尽点心意。在他们的倡导下,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33年如一日对家乡教育事业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在我市“尊师重教”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曾经,在被问及组团回乡目的何在时,蔡友玉微微一笑,回答十分精彩,十分中肯。他说:“我们这次回乡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叫:‘搭桥、铺路、交班’。搭桥就是搭座通往家乡的桥,铺路就是铺条通往家乡的路,交班就是把爱国传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交给下一代。”言简意赅,几句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让人由衷敬佩。
1980年,由蔡友玉等人合建的宽仁小学学校主体工程落成后,蔡友玉洪淑佩伉俪又先后帮助学校建起电脑室、语音室及教学楼等,更新及添置桌椅、办公用品和教学器材等设备。宽仁小学成为蔡友玉投身家乡公益事业的起点。因为记挂着家乡的发展,蔡友玉每年都要返乡两三趟,走遍石狮的大小乡镇,以热忱的爱乡之心关注家乡建设、人民生活以及文化科教事业的发展状况。为使更多的华裔青年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家乡,蔡友玉所在菲律宾石狮市各乡联合会发起组织菲华石狮市青少年夏令营,自1992年开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30届,参加的华侨华裔青少年已超1300人。他们通过参访名胜古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华侨历史、结对交流联谊等,增进对故乡的了解和认同感。“就是要让孩子们记住,根在石狮!”除了组织夏令营外,蔡友玉还带领出生在菲律宾的华裔青年篮球队回石狮寻根谒祖、会亲访友,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形式之新颖,都是菲华社会首创。
2002年3月,蔡友玉离开人世,相濡以沫了56个岁月年华,洪淑佩女士为夫君的去世痛不欲生。但蔡友玉临终对家族教育基金会的牵挂,使洪淑佩女士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担当起家族教育基金会事业。2002年9月,洪淑佩女士带领家族成员回到故乡,组织举办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颁奖典礼,并首次登台讲话。洪淑佩女士说:“一年一度‘石狮市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颁奖大会,仍然被视为我们家族乃至旅菲侨亲最为隆重的一件大事!”至此,她不顾年事已高、旅途劳顿,每年都带着子女回乡出席颁奖大会。平日里,她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资金的支持,还有亲人般的关怀,孩子们的来信她每封都细细阅读,并一一回复,她常常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与他们沟通交流,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孩子,她总是另外拿出私房钱来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这般慈爱的她,成了很多孩子心中亲切慈爱的“洪奶奶”。“创建蔡友玉家族教育基金会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把不忘祖国、回报家乡的情怀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我和友玉毕生的心愿。”洪淑佩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蔡友玉子女对父母基金会的工作都非常理解。其膝下7子4女及内外孙如今大部分已长大成人,各有事业,且经过30多年的回乡参与桑梓公益活动,已完全理解父母的心愿,长子蔡明凯也主动承担了基金会的事,接班担任蔡友玉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一职。蔡明凯先生说,他有幸荣任菲律宾石狮市同乡总会第十四届会长,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先父及往届各位会长爱国爱乡的精神,广泛团结在菲律宾的石狮乡亲,为石狮、为菲律宾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相信我的儿孙们能继承家风,情系桑梓,将凝注我的心血的基金会做得更大更好!”洪淑佩女士说,“为家乡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杰出栋梁;祈愿同学们好好珍惜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好青年、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是我们基金会的期盼,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家乡骄傲,精神长存
岁月流转,蔡友玉却从未被人们遗忘。他为何能长存于世?是他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还是他情系桑梓的赤子之心,感动了无数家乡人民?蔡友玉精神长存于世,是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爱。
如今洪淑佩五世同堂,内外子孙个个学有所长、事业有成,并旅居菲律宾、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地“开枝散叶”,却依然不忘常回石狮看看,因为“家”就在石狮,老朋友也在石狮。
蔡美金是我市教育行业的先行者,曾在宽仁小学任职数十年,在任职期间和蔡友玉夫妇多次接触,数十年后,每当蔡美金回想起当年,她总是心存感激,心存感恩。“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石狮市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知识技能竞赛,经过挑选,决定在宽仁小学举办这次知识竞赛活动。我当时接到任务后,立刻到蔡友玉先生家中,向他夫妇俩汇报此事,他们听完后,立即爽快地答应我,同意在宽仁小学举办这次竞赛活动,活动经费由他二老承担。蔡友玉先生当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蔡校长,承办这种活动是件大好事,以后有机会,你还要多多争取,不必担心经费的问题 。’一番话,说得我深受感动,倍添承办信心。在全体老师的配合支持下,石狮市中小学生知识技能竞赛获得圆满成功,深受领导的肯定。”蔡美金表示,蔡友玉和夫人洪淑佩女士带领其家族成员关注石狮市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给予推心置腹的关心、支持。在宽仁小学筹建新学校的工作中,蔡友玉先生踊跃捐资,使得新的宽仁小学屹立在石狮的大地上。学校建成后,蔡友玉先生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继续给予极大的关心,每次回乡,都要到校园里走走看看,师生们倍感温暖。这些事也成为蔡美金教育生涯中不可忘却的感动瞬间。
“兄弟今年再捐50万元,作为友玉基金会的基金,用于奖教奖学”,这便是蔡友玉先生每年在石狮市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讲话的结束语。蔡友玉先生的这句话,石狮市教育局原相关负责人洪建忠印象深刻。
对于蔡友玉先生的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之善举,洪建忠有着说不完的敬佩之言。洪建忠说,蔡友玉先生于1990年创立首个由华侨独资设立的教育基金后,从1991年起,每年的教师节,蔡友玉先生都不远万里携亲友团专程回国,举行面向石狮市中小学师生的奖教奖学活动。在每一次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蔡友玉先生总是十分谦逊地说,他捐赠的钱不多,旨在抛砖引玉,引领更多华侨华人和社会各界人士投入慈善事业。蔡友玉先生捐资助学的善举,不仅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更彰显了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感。他的家国情怀和大爱无私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当初在石狮日报社负责侨务报道的记者李琳毅,与蔡友玉先生有太多的接触,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与蔡友玉先生一起过中秋的短暂时光。1998年中秋,李琳毅忽然接到蔡友玉先生家人的电话,说友玉先生想到报社看看大家,和大家一起过中秋。当时,报社条件简陋,暂时租在石狮商检大楼,报社领导知道后立即召开会议,商议如何接待蔡友玉先生:准备点月饼,就在商检篮球场露天赏月畅谈。
当晚,月亮特别给力,8时不到,球场就被明月笼罩着,蔡友玉先生也如期而至,并特意带来菲律宾的芒果干。在畅谈中,蔡友玉先生对报社员工在简陋条件下,及时将家乡的消息传递给五洲四海的乡亲表示敬意。赏月畅谈行将结束时,蔡友玉先生忽然提议,大家共唱一首歌,表达对祖国的敬意。他站了起来,中气十足地唱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大家一下子愣住了,瞬间也跟着站了起来,顿时,《义勇军进行曲》在操场上空飘扬。回想这一幕,作为亲历者,李琳毅至今仍然能感受到蔡友玉先生作为石狮籍侨领的爱国爱乡的“嘉庚精神”。
“几载烟霞岁寒心,关山千重愁满眼。最忆姑嫂塔上月,映照今尘泪湿巾”。梦回姑嫂塔,不知令多少石狮旅外乡亲魂牵梦萦,也见证了蔡友玉的一颗炽热的心,更见证了这片热土上,蔡友玉用双手托起的希望……(记者 邱育钦 陈嫣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