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惠安:社区园区厂区“三区联创” “党建+”助力协同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福建省惠安县大力推进社区、园区、厂区“三区联创”,以“党建+”邻里中心为主阵地,探索服务“加码”、资源“聚力”、模式“创新”的“联创”格局,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取得新实效,为“三区”居民打造工作顺利、生活顺心的良好环境。
服务“加码”,赋能产业发展“加速跑”
“开展‘三区联创’,不仅为企业与村之间加强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企业吸引人才加了不少‘筹码’。”作为“三区联创”试点区域之一的参与者,新同兴针纺织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剑雄感触颇深。
作为试点区域之一的校服产业基地,位置较偏,职工就餐、购物等日常生活不便,这对企业吸引人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螺阳镇党委召开“三区联创”党建联席会议,探索“基地引领+企业参与+中心服务”的“联创模式”,推动园区在职工宿舍一楼跟二楼打造集职工食堂、购物超市、健身房、休闲屋等为一体的“党建+”邻里中心,满足职工群众的生活需要,让入驻的企业和企业职工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这样的事例在惠安并不是个例。为更好地推动全县产业发展,惠安县积极开展政务服务“轻骑兵”“大篷车”活动,每月定期收集企业需协调解决的“堵点”“痛点”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每月8日前分解至相关职能部门,逐月推进落实,让“坐等服务”变成“靠前服务”,有效帮助企业化解堵点难题。
“如今惠安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县里出台相关政策为我们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园区或村提供涉企事项帮代办服务,诸如此类的好事太多,说都说不完。”麦王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云强满心欢喜地说道。
开展“三区联创”工作后,惠安县委组织部和社会工作部积极整合村(社区)、涉企单位和园区企业优势资源,形成“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搭建起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通过“红色代办”等形式对接企业需求,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问题65个,精准帮助企业打通发展堵点,为惠安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惠安县开展政务服务“轻骑兵”“大篷车”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资源“聚力”,助推乡村振兴“提质效”
金秋时节,走进临海而立的前垵村,一片美轮美奂的滨海秘境跃然眼前。
由于渔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前垵一度成为落后的传统小渔村。“要想方设法让村集体‘腰包’鼓起来!”崇武镇前垵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腾飞暗自发誓。为此,他组织村党委积极策划接地气、可操作的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方案,整合村集体闲置土地和闲置资源,结合崇武镇特色石雕产业情况,建设规范化工业区,规模租赁集体土地给石材企业建立厂区,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0多万元,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村企双赢。
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后,村里的“美貌”问题也摆上了议程。为了解决交通不畅问题,前垵村党委在渔民礼堂召开“圆桌会议”,邀请村民代表、前垵工业区负责人和建振、永庆石材等企业代表参加,累计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改造村庄道路和路灯亮化工程。“现在小车、旅游大巴都开得进来了,比以前方便、安全多了。”前垵村村民高兴地说道。
村里的硬件设施改善后,不仅带动了常住村民“家门口”就业,还吸引了不少村民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力量。
在小岞镇“新渔人”渔耕文化体验区,返乡创业的康勇坤正在讲述他的创业事迹。开展“三区联创”后,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小岞镇党委依托前内临海片区的3个村党组织举办“多彩丝路 美好家园”等研学活动,创建小岞首个人才休闲疗养点,吸引了北京科技大学、福州大学等2名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推动小岞镇文化特色产业升级,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余万元。
“‘三区联创’工作要持续长效开展,必须找准社区、园区和厂区的发力点,推动他们互帮互助、携手并进。”惠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道。为此,惠安县积极推动12个试点区域梳理辖区内土地、人才等各类资源,围绕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策划合作项目12个,引导“三区”互相合作、共同发力,积极推进试点区域乡村振兴。
崇武镇前垵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模式“创新”,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走进螺城镇城北零工市场,明亮的大厅、整洁有序的服务窗口让人眼前一亮,前台服务窗口、调解区、便民服务区、候工洽谈区、风采展示区等应有尽有,让零工人员和用工主体可以在此养精蓄锐。
“城北零工市场是我县的首个乡镇级零工市场,可以为城北工业园区的用工单位和广大求职者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在揭牌仪式上,惠安县就业和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康晓玲介绍道。
为了解决用工单位找不到人、求职者找不到岗位的矛盾问题,螺城镇党委联合县人社局建设了城北零工市场,推动南洲社区的闲散劳动力与城北工业区的招工需求有效匹配,同时推出“惠安县零工市场”微信小程序,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社会、全行业的“网约式”零工服务,满足新业态零工经济的实际需求。据了解,自小程序上线后,已发布就业岗位2500多个,实名注册零工用户近14000人。
“家长里短、矛盾纠纷看似事小,实则关乎千家万户的和谐平安,也关系着企业和村里的和谐相处。”位于黄塘镇接待村“党建+”邻里中心的调解室,活跃着一支由村民代表、企业代表等特聘调解员组成的矛盾纠纷化解队伍。平日里,他们坚持“家庭和谐、邻里和善、群众和乐、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五和”目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开展劳务纠纷、邻里争议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100多场次,成为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力量。
这是推动企业和园区参与村情共治的一个缩影。为推动企业和园区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黄塘镇接待村党总支利用“三区联创”这个契机,依托“双亮双领双报到”平台,设立积分驿站,推动企业党员职工到“党建+”邻里中心报到、认领邻里微心愿,把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邻里矛盾等治理事务转化为相应积分,建立积分台账,给予排名靠前的个人相应的物质小奖励,有效激发党员群众、企业职工共同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邻里服务效能。(文/杨月娥 图/中共惠安县委组织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