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探秘“闽中屋脊”  领略戴云山生态之美

2024年11月05日11:29 |
小字号

金秋十月,“关注森林·探秘戴云”生态科考活动在福建德化举行。10余位专家学者深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联合考察,考察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以及森林康养,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戴云山常年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戴云山常年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戴云山脉是中国东南大陆最大的山脉,主峰小戴云海拔1856米,是闽中最高山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绵延的戴云山脉,是天造地设的生态安全屏障,成就了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着我国大陆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是闽江一级支流大樟溪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被誉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3472.4公顷。保护区内的九仙山,位于德化西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自然资源丰富,景观独特。

专家学者考察戴云山黄山松群落

专家学者考察戴云山黄山松群落

专家学者在森林中安装红外线相机,监测野生动物。

专家学者在森林中安装红外线相机,监测野生动物

10月18日,联合考察一行来到九仙山,重点考察两条线路:一是实验区金斑喙凤蝶监测路线,二是以黄山松群落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李振基对九仙山“情有独钟”,20年前就来戴云山科考森林植被和栖息在其中的动植物,此后进入深山老林科考30多次。2023年又承接了戴云山生物资源考察的任务,从去年6月以来,他的团队发现了300多种新记录。最让他兴奋的是,去年他的团队在这里发现了以木莲为建群种的原始森林。木莲属于木兰科植物。木兰科作为古老孑遗植物的成分,是树中的“活化石”,发现以其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意味着这片森林已经演替到了顶极状态,标志着该地区在几百年甚至数千年来没有遭遇大的人为破坏。

李振基教授(左一)带领学生考察戴云山苦草群落.jpg

李振基(左一)带领学生考察戴云山苦草群落

而在实验区(保护区内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区域)的湿地,李振基团队发现了苦草群落、黄花狸藻群落和小蜡群落,其中苦草群落是学生所发现。之前他的一位学生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东方水韭,成为保护区的明星物种。

从事森林生态系统与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30多年野外科考,李振基能记住5000多种植物名,被同行称为“植物活字典”。

“九仙山处处都是宝。”李振基站在九仙山天池尽头的小桥上,指着水中的黄花狸藻、石头上的金钱蒲、水边的虎杖和蕺菜、岸边的小蜡、水面上快速漂动的水黾等动植物,生动地解释了这些动植物如何形成互生共长的生态系统。

九仙山上,山峰背景惊现云彩幻化的几座连绵“山峰” 。李振基摄

九仙山上,山峰背景惊现云彩幻化的几座连绵“山峰”。李振基摄

“黄山松立在九仙山顶欢迎您!”护林员说。一登上九仙山顶,大家就见到路上“憨态可掬”的黄山松。“九仙山上黄山松不比黄山的黄山松逊色!”李振基说,九仙山山间的风向和风力把一些黄山松塑形成了“迎客松”。

当大家眺望前方山峰上的黄山松时,李振基突然喊道“云峰”,随即举起手机拍照。众人也纷纷举起相机,可云彩已随风飘走了。李振基拍到的照片中,远方山峰背景惊现出云彩幻化的几座连绵“山峰”,如同海市蜃楼。“这抓拍功夫真了得!”大家纷纷赞叹。李振基笑着说:“长期科考需要高度警觉心和观察力,因为飞禽走兽常常一闪而过。”

金斑喙凤蝶(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供图)

金斑喙凤蝶。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自然条件优越的九仙山,孕育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斑喙凤蝶。在金斑喙凤蝶监测路线上,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李文周介绍“一群戴云山追蝶人”的感人事迹:不久前,他们通过影像在国内首次记录了金斑喙凤蝶完整的生活史。

一路跟随,认真倾听。在科考回程路上,李文周请教专家学者,如何进一步发展森林康养和研学教育。

李振基说,台湾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探索经验,值得学习。自2009年以来,闽台双方交流频繁,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台湾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台湾林学会等开展隔年互访活动,进行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交流研讨。金斑喙凤蝶的研究也是两岸常态化交流的成果之一。

“领悟大自然奥妙,激发热爱之心,是重中之重!”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董建文展示着他拍到的岩柃花,激动地说,“在深秋之际,岩柃开花,给蜜蜂提供食物,间接为人类提供了蜜源。人类深入森林更能体验森林的好处。刚才我们坐在小蜡群落小憩,顿感神清气爽。青少年多亲近自然,身心更健康。”

九仙山天池,一个天然的高山湿地

长期研究乡村旅游与休闲康养的闽江学院教授潘辉说,大健康时代背景下,森林康养已成为新消费新热点。九仙山已建成功能齐全的旅游路径、康养步道。今后还需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优质的森林环境、健康的森林食品、浓郁的森林文化等资源,进一步开发“绿色宝库”,积极探索“森林康养+”新思路,满足多元化需求,从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文/图 黄雪梅 施辰静 姜克红 黄海)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