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万千气象看福建|“海上福建”风劲潮涌逐浪高

苏海森 谢星宇
2024年11月17日17:2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已入初冬,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依然被些许暑热“拿捏”。

万里晴空之下,俯瞰蔚蓝海面,成千上万片泛着金属光泽的“小格子”在该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整齐地排列。

该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周边风力大、浪涌高,年平均风速每秒5.2米、最大风速可达每秒48米。

如何让“小格子”沐浴阳光又不惧风浪?

近日,我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的首批发电单元并网。

“这个项目属于抗台风型海上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可生产清洁能源3亿度、节约标准煤超9万吨。”三峡集团福建分公司东山能投副总经理张建文表示,未来还将探索采用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结合方式,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进一步推动海域资源综合利用。

近日,我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发电单元并网。漳州市东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日,我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发电单元并网。漳州市东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14个……襟山带海的地理特征赋予福建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

从“海上福州”到“海上福建”,从耕海牧渔到科技蓝海,福建始终牢记向海发展的嘱托,坚持向海图强不放松,着力推进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深化海洋交流合作,奋力追逐建设海洋强省的“蓝色梦想”。

科技“兴海”

位于福州高新区的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福建引进落地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之一。公司办公楼外,写着“东福一号”的装备格外醒目,这是一个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平台。

“东福一号”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平台。人民网 谢星宇摄

“东福一号”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平台。人民网 谢星宇摄

2023年5月,东方电气与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海水制氢团队联合开展的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东福一号”正是此次海上中试使用的制氢平台,集原位制氢、智慧能源转换管理、安全检测控制、装卸升降等系统于一体。

“这项技术实现了把海水当作纯净水来用,相当于电解纯水,从而制取出氢气。”东方电气氢能研究所负责人陈屹表示,此次试验成功不仅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难题,开启无需纯水的制氢新时代,更是打开了低成本绿氢生产的大门。

位于福州滨海新城东部海域的海上风电项目。隋连生摄

位于福州滨海新城东部海域的海上风电。隋连生摄

科技创新是经略海洋的核心要素。聚焦海洋经济重点领域,福建正加快建设一大批建设起点高、创新产出高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省省部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117个。

与此同时,福建强化海洋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和人才保障,加快构建良好的海洋创新生态,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国内外海洋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推动全球海洋领域创新要素集聚。

全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基地开工建设,全球最大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下线,建造全球首艘深海2500米采矿船,研制生产全球首个以废弃牡蛎壳为原材料的医用骨填充材料……如今,众多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在福建孵化落地,催生一批海洋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产业“强海”

闽南海域,地形狭长的古雷半岛延伸进广袤的大海中。这里三面临海,北承长三角、南接粤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区域经济协作优势突出。古雷港区还具有非常珍贵、稀缺的深水岸线资源,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供建设2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港之一。

古雷石化基地。李晋泰摄

古雷石化基地。李晋泰摄

近年来,福建利用这个天然良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上马一批重大石化项目。

今年7月,总投资711亿元的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取得批复核准,标志着福建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600万吨/年炼油、150万吨/年乙烯、200万吨/年芳烃等30余套炼化装置。

今年2月,总投资约448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全面动工。该项目建设预计年产能最高可达180万吨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装置,预计将于2026年建成。

“这两个龙头项目建成后,可拉动中下游产值超3000亿元,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福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古雷半岛已成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全国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正努力打造成世界一流绿色生态石化基地。

位于福州定海湾水域的成片渔排。人民网 谢星宇摄

位于福州定海湾水域的成片渔排。人民网 谢星宇摄

海洋经济作为四大经济之一,为福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当前,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提质加速,初步形成绿色石化、海洋旅游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以及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3个千亿级集群。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三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7%。

向新、向绿、向智,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福建正持续向海进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让海洋经济内涵更丰富,“蓝色引擎”动力愈发澎湃。

开放“活海”

位于泉州市德化县的凯得利陶瓷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手臂“丝滑”运转,50多公斤的泥块几秒内就被转移;3D打印机来回“临摹”,一个精美的花盆不到20分钟就能新鲜出炉;滚压自动生产线上,一个个瓷器平稳、连续地从一端输送到另一端……

另一边,仓库内,一整车打包好的精美瓷器整装待发,准备运往海外。

凯得利陶瓷公司是一家外向型企业,生产的各类陶瓷小工艺品主要销往欧美,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今年,该公司在欧美的订单量增长三成以上。

在德化县一家陶瓷生产企业,工人在车间里忙碌。人民网 苏海森摄

在德化县一家陶瓷生产企业,工人在车间里忙碌。人民网 苏海森摄

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德化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畅销海外。

如今,德化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经贸盛景,被称为“世界陶瓷之都”。2023年,该县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577亿元。

海洋是连接世界的“大通道”。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如今,福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衔接贯通东南沿海大动脉的重要作用。

2018年底,首条以“丝路海运”命名的集装箱航线在厦门启航。几年来,这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飞速发展。

今年5月,往返于厦门和江西向塘国际陆港的“丝路海运”海铁联运“天天班”班列解锁“1000列次”成就。“丝路海运”首条联结海合会国家沙特阿拉伯的多式联运通道开启常态化运行。

位于厦门湾南岸的招银港区一片繁忙景象。漳州开发区党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厦门湾南岸的招银港区一片繁忙景象。漳州开发区党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福建万吨级以上泊位增加至208个,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装箱船、油轮、邮轮和散货船。全省港口开辟320多条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港口。

扬帆满舵,蔚蓝可期。福建正劈波斩浪、筑梦远航,把建设“海上福建”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向海图强的新篇章,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强劲的“蓝色动能”。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