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看福建
探寻“福建温度”:“小巨人”解民生“课题”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壮阔浪潮中,福建勇立潮头,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坚守专业领域,凭借技术优势与创新思维,持续释放澎湃动能,开拓出一条条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人民网福建频道推出“专精特新看福建”系列融媒体报道(第二季),深入探寻福建“专精特新”企业在进阶之路上的创新实践与战略布局,在科技变革的前沿阵地深度融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强劲引擎。
竹材加工剩余物,能否变废为宝?
在应急救援领域,如何更高效且有力地抢险救援?
靠海吃海,能否既把海产吃深吃透,又保障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
对这些“民之所需”的“解答”,是“福建制造”致力于攻关的“课题”背后所折射出的科技“温度”。“福建温度”为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日前,走进福建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记者感受到,当新科技与民生碰撞出火花时,一场关于提升幸福指数的革新就此开启。
“小巨人”蕴藏服务民生“大能量”
在生活中,“木制品”随处可见,而“竹制品”需要细细发现,不过,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竹产业发展已是“多点开花”。
邵武市是福建省四大重点林区之一,多年来,当地精耕细作“一根竹”,将“小竹子”培育成“大产业”。作为一家扎根邵武、深耕竹产业的企业,福人集团森林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人森工)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是:能否将一根毛竹“吃干抹净”,能否将竹“垃圾”点废成“金”,能否让竹边角料更好地服务民生?
福人森工企业全景。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彼时,在竹产业深耕多年的福人森工负责人发现,传统的板材多以木刨花制造,生产线设备也以木刨花为主,全国没有一家企业用竹边角料生产刨花板。于是,他很快将之转化为机遇。
“为了打造竹刨花板生产线,我们与各个厂家紧密协作,研制设备,最终建立起全世界第一条以竹子为原料的薄型竹刨花板连续压机生产线。”福人森工总经理黄曦说,多年来,福人森工的设备边生产边技改,产品边研发边改进,目标就是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的需求。
福人森工生产的竹刨花板主要应用于家具、家电、货架、建筑装饰等领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目前,该公司拥有一条国际一流的生产线,可年产18万立方米竹刨花板,逐步实现“以竹代木”“以竹胜木”到现在的“以竹代塑”。
正是基于众多像福人森工一样,不断向更高附加值领域进阶的竹企业,让邵武的竹产业如同竹子一样“节节高”:该市年加工毛竹已达130万吨,年产生加工剩余物超过50万吨,辐射竹林面积接近300万亩;毛竹收购和加工剩余物销售价格相比较周边省份,每吨多出约200元,相当于每年为一产增收2亿元,竹制品初级加工企业增值潜力和增效增益不断提升。
立足服务民生,坚持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福人森工成功的秘诀。同样秉持这一理念的还有位于龙岩市永定区的龙岩畅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畅丰专汽)。
畅丰专汽车间内整装准备发往云南的应急电源车。人民网 李昌乾摄
低温条件下保供电的应急电源车、看似“小巧”却蕴藏着“大能量”的救援照明车、大流量排水抢险车……这是8年来,畅丰专汽认准了走“技术领先型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成果。
“这辆救援照明车只有5米长,不要看它小就觉得它作用小,实际上它的灯杆有15米高,可以照亮整个足球场。”指着一台小型救援照明车,畅丰专汽总经理陈东青对记者介绍,公司还研发了大型照明车,灯杆有25米高,照明面积可达一公里,在夜间抢险中可以发挥大作用。
技术突破是对持续研发投入的“回报”。畅丰专汽近年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5%,在研发差异化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升级、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掌握了一批先进技术。2020年以来,畅丰专汽共立项科研项目35个,投入研发经费超6000万元。目前,畅丰专汽拥有知识产权171项,注册商标38件。
“有句话说‘守万家灯火,护一方平安’,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不断地研发,用科技的力量在抢险救援现场‘守灯火’‘护平安’。”陈东青说,近年来,畅丰专汽在防汛救灾等大战大考中主动出击,广受赞誉。
而对位于连江县的福州日兴水产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日兴水产)而言,其科技的“温度”来自于不断深耕鲍鱼养殖加工全产业链,丰富人们的“餐桌”。
日兴水产龙翁屿养殖基地。日兴水产供图
据介绍,日兴水产通过发展成为“养殖+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鲍鱼加工的综合利用与附加值,其鲍鱼产品涵盖冷冻粗加工、罐头深加工、小分子肽等海洋生物制品,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3项。
“对于我们海洋健康食品企业来说,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日兴水产董事长江铭福说,为此,日兴水产从养殖基地源头着手,通过全球可持续发展水产品养殖与加工国际双认证、有机养殖与有机加工双认证、无公害认证,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可溯源的原料和产品保障。
“产学研融合”精准对接“民之所需”
产学研融合,恰似科技企业智慧的纽带,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紧密相连,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增进民生福祉。
福人森工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福人森工供图
对于这一点,黄曦感触颇深。今年6月,福人森工同福建农林大学签订重点合作攻关协议,主攻“无醛刨花板”新产品研发;同时,还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围绕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更新,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人才培养培训为重点,通过共建基地和联合攻关等途径,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创新高校服务企业的新模式,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多年来,我们致力于竹刨花板制造工艺和加工处理技术的优化升级,积极与科研团队、院校交流协作,针对生态环保、气味、变形等切实需求解决行业痛点难点问题,并不断进行研发创新。”黄曦表示。
在畅丰专汽生产车间,机器声此起彼伏,打磨的火花四溅,火光映照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人民网 李昌乾摄
对于畅丰专汽这样一家应急抢险专用车车企,面对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技术需求更加复杂,因此,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浙江大学、福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及院校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实效。”畅丰专汽董事长陈东青介绍说。
尝到合作共赢“甜头”的畅丰专汽,产学研融合的“成绩单”亮眼:与龙岩学院合作开发了“智能型双桅杆5G应急通信车”项目;与龙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合作共建了“福建省智能制造创新设计与仿真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与福建农林大学、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研发了“AC10.5/0.4kV-1000kW 高低压智能交流负载柜的研究与开发”……
“通过产学研合作、打造人才实训基地,我们实现了产品技术、设备装备的升级创新,使产品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等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公司技术升级改造储备了专业技术人才。”陈东青表示。
无独有偶,日兴水产也在强化研发平台,推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下足了功夫。
日兴水产海洋小分子肽提取车间。日兴水产供图
近年来,日兴水产与江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高校合作,引进高端技术创新人才,同时打造了一支由陈坚院士团队、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工等组成的海洋生物创制产业领军团队,还建立了“未来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鲍鱼养殖加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发平台,共同开展海洋生物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引领性科技攻关,承担国家和省级海洋科技创新项目20多项。
创新为笔,科技为墨,在民生的画卷上,福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同一座座“桥梁”,将科技的力量稳稳地传递到民生所需的各个角落。它们正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远的布局,持续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高度与深度,致力于将“民之所需”这一“课题”解答得更加精准、更加圆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