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漳州芗城区天宝镇:答好振兴“课后题”  谱写治理“新篇章”

2024年12月31日11:1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一条条乡村道路平整畅通,一座座农家院落焕发新颜,一个个特色产业生机盎然……走进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一幅绘就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渐次展开。

近年来,作为漳州市农业强镇,天宝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挥特色优势,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乡村治理,探索乡村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建设、乡村善治等特色乡村振兴路径模式,走出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仔细“审题”,聚焦关键问题绘蓝图

党建引领建强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发展。建立“党建+村居”双重网格融合管理模式,激发支部组织活力。积极建设过塘红军亭、墨溪清韵馆、洪坑戴氏家风馆、珠里孝廉广场等党群组织活动中心,打造绿色田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组织党建品牌。

招商引资紧抓重点。紧抓重点行业,紧盯关键企业,充分挖掘上升空间,常态化落实全员招商、向上争资,提高招引力度,重点把握壮大农业份额、稳住工业大盘,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通过各村(社区)现有项目开展全产业链招引,深挖一二三产增长空间,助推智慧农业等现代化产业项目落地。主动对接漳州市供销社等单位,持续扩大招商“朋友圈”,争取更多优质项目、企业落户。

项目建设聚焦民生。关注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把项目建设的蓝图规划绘入百姓心底。稳步推进山美社区停车场建设项目、天宝镇镇区外立面整治提升项目、天宝镇501县道通信设施入地改造项目。全力保障林语堂文化园景区改造提升、国华漳耀芗城天宝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

精准“破题”,扎根实践落点促发展

特色产业助力振兴。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持续探索“果、蔬、渔、菌”立体农业发展体系。2023年入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名单;2023年“移动智慧菇房”被列入福建省委一号文件推广项目;2024年新增入库天华食用菌车间改扩建、华佳润霖智慧农业、合力微生物发酵床改造等项目,共投资4718万元。内抓质量、外树品牌,打造“天宝菌菇村落”,积极引导食用菌研发、标准化栽培、规模化种植、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创新发展,不断加快食用菌企业向集约、优质、高效转型,不断擦亮食用菌名片。

特色基建赋能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基建工程项目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天宝高速引路项目实现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互联互通;天宝镇501县道通信设施入地改造项目优化道路环境,提高通信设施稳定性与安全性;国华漳耀芗城天宝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充分利用水域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能源,带动渔业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特色文化塑形铸魂。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推动过塘红军亭、墨溪清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深入挖掘闽南特色民俗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林语堂纪念馆、闽南婚庆习俗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进一步改造升级村内闲置古厝,将村庄田园风光、自然山林景色与闽南特色民俗文化有机融合,打造集特色活动、民俗展示、民宿运营、文创产品、休息茶室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文旅项目,吸引更多游客观光休闲,促进人气集聚、村财增收、农民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特色生态净源清流。持续推动落实“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集中力量、直面问题、找准根源、对症施策。督促辖区内工地扬尘防治措施落实,强化工地扬尘污染整治,加强道路清扫保洁,通过“天上看”与“地上巡”加强产业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河湖综合治理建设,完成天宝镇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天宝镇溪流水质提升项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等三个项目;谋划大水港水质巩固与提升项目,改善底泥环境,优化河湖生态;强化对已建成的天宝镇污水处理工程一期、二期和村居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PPP项目等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营管理,实现河湖可持续发展和水质提升。

合力“解题”,创新体制机制提效能

稳产增收下新棋。灵活运用各类粮食生产保障机制,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种植保险推广等工作把牢粮食安全底线。健全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利用“农事直通APP”开展新一轮撂荒地专项整治行动,实现应种尽种,盘活撂荒耕地。同时做好2024年耕地保护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和水稻种植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执法建设添新翼。重视“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建设。利用“闽执法”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和实时交换,打破信息壁垒,避免多头、重复执法。创新巡查模式,完善巡查机制,整合执法资源,运用“无人机航拍+片区巡查+部门联动协查”,结合镇村两级网格员日常巡查,以“小网格”撬动综合执法“大效能”。

联农带农开新局。积极开发赋能增收新路径,探索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开发式帮扶,发动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发展产业、积极就业。投入资金200万元探索庭院经济建设,通过租赁、聘用、技术指导等协作模式,将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发挥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联农带农富农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苏海森 曾东璘)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