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福建尤溪:创新青年法律志愿服务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与高校人才培养实现双赢

2025年01月13日11:06 |
小字号

闽中尤溪,一个总人口达45万的山区县,下辖11镇4乡、251个村和20个居委会,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长期以来,尤溪县的部分偏远乡镇依然存在群众法律意识较薄弱、高素质法治人才欠缺等问题。同时,各高校法治人才也面临专业结构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痛点。

如何让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宣传与高校法治人才培养实现双赢?近年来,在福建省司法厅的支持指导下,尤溪县积极探索“法小穗”校地共建法律志愿服务模式,通过构建“平台+服务站”机制,广泛开展普法宣讲、法律援助、法治讲座、立法调研等法律志愿服务。

“法小穗”青年志愿者为群众发放普法宣传册

“法小穗”青年志愿者为群众发放普法宣传册

项目成立至今已签约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8家高校法学院,参与志愿者共3000余人次,服务对象500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一万小时。相关成果被省市单位采纳表扬;入选三明市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率先试点的尤溪县坂面镇获评全国“八五”普法表现突出单位,项目获中国第七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法小穗”在乡村扎了根

步入148法治服务站门前的“蒲公英”法治广场,只见不少市民驻足法治雕塑前,悉心阅读着上面的法律条文。

2023年,在尤溪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法学会等政法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坂面镇建成乡村振兴148法治服务站,服务站内,乡村振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公共法治服务站、法治营商环境服务室、立法基层联络点等部门一应俱全,为“法小穗”法治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开展青年148志愿服务岗前培训

开展青年148志愿服务岗前培训

“尤溪县的乡村振兴148法治服务站与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等4所高校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校地共建’关系。”福建省司法厅立法一处四级调研员、厅直团委书记庄国敏介绍,“法小穗”组织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8所高校法学院200余名师生入驻尤溪县乡村振兴148法治服务站,为当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纠纷化解等法律服务。

“签订合同时,不仅要约定违约责任条款,还要严格审核违约责任的内容是否存在权利不对等情形,以防给集体资产造成损失……”2024年7月,福州大学法学院2023级硕士生潘侨晟正在给坂面镇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等法律知识培训。

“这些学生为当地政法队伍提供习近平法治思想、行政执法等法治培训20余场次,不仅帮助我们提升法律素养,也为各类矛盾纠纷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法律意见。”坂面镇专职调解员陈锡孝竖起了大拇指。

同时,“法小穗”搭建“远程普法”平台,邀请清华大学公益普法宣讲团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线上法治培训课程,指派青年法律服务志愿者线上值班,方便群众随时随地获取法律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力。

“法律智囊团”巧解治理难题

2023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樊一江、王牧等人驻点148法治服务站不久,就遇上一起70年的矛盾积案。故事发生在坂面镇,朱、王两家世代毗邻,却在70年来因祖祠土地使用权属等问题,无数次地针锋相对,甚至做出摔杯吼叫、推搡调解员等不理智行为。

多年来,坂面镇相关部门多次组织调解,但因双方分歧较大,且姓氏家族内部未形成统一意见等原因均未能调解成功。

2023年,正值“法小穗”项目在坂面镇扎根,148法治服务站承接这起矛盾纠纷化解,将樊一江等福建省司法厅驻村博士、清华大学驻站博士等法学专业人才组成的“法律智囊团”和地方调解力量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史实资料等方式,详细了解双方矛盾纠纷症结所在,根据双方诉求,以及诉求是否有法律依据,出具法律意见书,另一方面会同司法所、服务站持续加强调解力量,发动农村专职调解员、退休乡贤等多元调解力量加入,将法律意见书上的法言法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从“情理”角度入手,层层解开朱王两家心结。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最终双方互相道歉,对祖祠的使用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协议,约定不再因此起纠纷。

青年志愿者走村入户开展普法宣传

青年志愿者走村入户开展普法宣传

深度参与地方立法起草评估、在尤溪中小学开设远程线上点单式法治课、参与修订新版村规民约、将合同中易出现的错误总结成册……“法小穗”推动高校师生深入基层,面向村民、企业等提供普法宣讲、法律援助、专题讲座、立法调研等法律志愿服务,有效破解志愿服务供给不足、法治队伍人才紧缺、群众缺乏精准普法、法律资源分配不均、决策法治研究不足的乡村法治建设“五大难题”。

截至目前,志愿者们累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30余场、调解群众纠纷165件,参与化解重大信访积案7件,解答法律咨询73次,反馈立法意见6件,开展法治调研9项,审查代书法律文书15件,解答客商来访咨询11人次,进企业开展法律体检4次。

法治“真题”还需当堂做

“‘送法下乡’既是一名法学生应有的使命,也是法律知识的延伸的难得机会。法治‘真题’还是应该在乡村的‘大课堂’做。”驻点在坂面镇的福州大学法学院2023级硕士生谢霖平说,这段时间实地驻点、深入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更是学会了用法治思维处理法与情。

2024年暑期送法下乡出征仪式

2024年暑期送法下乡出征仪式

2024年7月6日至8月1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等32名法学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学生,定下“至少普一次法、审一次合同、做一次调解、参与一次立法意见”的任务,以实地和线上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驻点在坂面镇、洋中镇、新阳镇、西滨镇的法治服务站,服务范围辐射全县。

与传统高校法律志愿服务相比,“法小穗”志愿者卷起裤腿,走进福建最偏远的田间地头,直面那些最棘手、最危险、最难办的法治案件,切实提供迫切需要的法律志愿服务;志愿者与当地干部结对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真正做到了以专业之力解乡村之需,以实践磨砺促团队进步。

“收获颇丰”,是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李泽锋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李泽锋在好友王牧的推荐下,主动报名参加此次活动,并作为带队队长在洋中镇驻点。“在实地参与土地纠纷中,常听村民说起‘四至’,我们询问后才知道,答案竟是简单的东南西北。”李泽锋说,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和基层干部群众有共同语言,真正了解他们的法律需求。为此,李泽锋和队员们选择将法条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简单明了地讲解何种行为将造成何种后果,干部群众能听懂、会提问,大家的学法热情十分高涨。

“高校法学院具有厚实的科研力量与法律专业优势,‘法小穗’为各高校打开‘第二课堂’通道,青年法律志愿者投身‘法小穗’项目,亲身融入基层法治实践的‘必修课’,直面乡村多样法律诉求,精准调研诸如土地承包延续、民俗产业合同规范等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夯实专业功底。同时,与当地干部一对一结对,学习乡土人情调解智慧,干部传授乡村治理窍门,青年分享前沿法规知识,携手共进,实现学校和地方的双赢。”福建省司法厅项目负责人说。(文/图 福建省司法厅、福建法治报、三明日报)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