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住建厅开展城乡建设管理综合试点:资源“沉下去” 城市“火起来”

郡县治,天下安。
一年来,福建省住建厅聚焦服务县域发展重点,以城乡建设管理为切入口,在长汀县开展城乡建设管理综合试点,以项目为支撑、技术为指导,推动厅资源下沉,在长汀县委县政府的共同协作下,县域城乡建设管理综合试点工作得到全面落地,城市居住环境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明显,知名度快速提升,加快了长汀第三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长汀接待游客近97.89万人次,同比增长28.52%,实现旅游收入7.99亿元,同比增长29.15%。
近日,长汀县一场“村晚”上的龙灯表演
试点围着产业转,底蕴烟火共升腾
历史底蕴味浓,巷陌烟火升腾。在试点中,福建省住建厅谋划开展了“县级‘一网统管’、生活垃圾分类、城区污水管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绿色低碳城区、房屋安全保险监测”等试点,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六要素,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为载体,以留底蕴、浓烟火为核心,通过试点项目,实现补短板、强链条,推动历史底蕴与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智慧赋能,“一网统管”。“哪个地方游客太多,需要疏导等问题,可以通过集云计算中心、展示中心、调度指挥中心于一体的长汀智能运营中心一览无余”,长汀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廖连标说,“在县级‘一网统管’试点的推动下,通过机制创新、运行安全、管理闭环、服务惠民、数据管理等长汀‘智’慧,目前已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目标,开创了长汀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新局面。”
廖连标介绍说,平台运行以来共受理7大类、150小类部件类问题和10大类、183小类事件类问题案件106385件,处置98051件,处置率达92%。搭建智慧桥梁、智慧窨井、智慧路灯等智能化应用平台,配备5332个市政智能感知设备、2766个共享单车智能芯片、13个渣土卡口、113路市容监控、322路环卫监控和10对垃圾分类云值守监控,实现“全方位感知、全过程智能、全覆盖服务”的城市管理体系。
这是该县试点工作实施成效的一个缩影。
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以来,围绕“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置”的总体思路,在县城市建成区建设垃圾分类屋(亭)147座,简易投放点91个,城区123个公共机构和174个公共场所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评估结果为“成效显著”,并在2023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视频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更是通过建机制、抓措施、强保障等举措推动下,进一步巩固提升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创建成果,进一步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一江两岸的水更清了。”居民廖先生感慨地说。这得益于城区污水管网建设试点工作。2024年,该县实施9个新改造污水管网项目,投资1.9亿元,完成新改造污水管网27.057公里,修复客家母亲园至新庄段主管网工程3.5公里。
数据显示,该县其他试点工作全面开花。2022-2024年,该县实施7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约7500万元;以文化复兴推动城市复兴的更新样板,探索老城更新中新老共生、以保促用、城市复兴的更新命题,实现县城补短板、强弱项、美颜值、增活力、高治理;打造了兆征路精细化管理街区样板,练就城市管理“绣花”功夫;建设了综合维度的“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平台,实现县城建筑、基础设施、产业等领域的用水、用电、用气数据在线监测、统计分析功能。在绿色农房、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能耗监测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采取“房屋保险+设备监测+人工巡查+预警处置”的方式,完成对114幢房屋实施全天候监测和提前预警处置。
点对点服务,助力产业乡建双提质
“一年来,在福建省住建厅开展建筑业专项提升发展帮扶指导下,全县促成长汀25家建筑企业、14家建材企业入库中建旗下公司分包库,向长汀一建等多家本地建筑企业分包合同额7000万元以上,当地采购商砼、砂石等建材1500余万元。”长汀县住建局蔡宁峰局长介绍,“这种专项指导针对性更强,正是‘专项点对点、提升更显著’。”
一年来,在长汀县开展专项点对点服务不止建筑业,还有闽台合作乡建乡创陪伴式服务项目。
在濯田镇寨头村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示范样板村完成了既有建筑整治工作、基础设施提升工作、惠民公共空间打造工作,为村民提供便利及服务;在铁长乡、濯田镇、南山镇桥下村、大同镇红湖村乡建乡创项目已完成污水垃圾治理、绿化改善提升、完善景观设施、规范管理秩序等;在策武镇林田村完成驻村场所对外开放,完成村中微景观设计及村口、村部公园微景观建设,完成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及人参何首乌种植,开展蓝染技术教学活动和3类农房改造……
名城带名村,城乡融合更紧密
广东广州游客林妙娟说,“这些天来闽西长汀观赏游玩,我觉得长汀之美,美在山水有灵,带着千年的历史文脉和气脉,让这里充满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真可谓龙山有灵性、汀江有气魄、古城有活力、文化有底蕴,处处皆风景,我一定带着我们广州的家人朋友常来长汀走走。”
近日,长汀县一场“村晚”上的龙灯与烟花表演
长汀县是福建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个拥有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8批513栋等丰富资源的县城。一年来,该县在福建省住建厅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项目的指导下,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特色印记”为主线,以活化利用、非遗传承、展览体验为手法,不断丰富内涵,推动汀州古城特色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演艺等旅游业态发展。
城乡保护,两翼齐飞。以名城古村流量互补、资源互补、设施互补;品牌共建、游线共连、宣传共推,串联起多处农文旅融合体验景点,形成了“三补三共”城村共建资源共享的“长汀模式”。
城乡融合,同向发力。依托名城效应,统筹沿线名村、传统村落,形成历史城区与传统村落交相辉映的“蓝脊红带、一核一心三片”的城乡融合格局。全县形成了古城引流、乡镇驿站、村落落地等串点连线成片的保护利用模式,通过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三驾马车”同向发力,带动名城保护到传统村落全面复兴的“大名城”篇章。
引流返流,看头赚头。历史风貌得以保留、留住乡愁记忆,实现“好看头”;融合艺术、文创、旅游等多业态,促进村民引流返流,增加村民收入,实现“好赚头”。
福建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的要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持续推动资源下沉,总结试点经验,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文/图 邱有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