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最高3000万元补助  厦门出台12条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年02月14日15:1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高标准建设的厦门科学城,已经入驻了大批科技型企业和机构。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厦门科学城现已经入驻了大批科技型企业和机构。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人民网厦门2月14日电 (记者张萌、陈博)“强化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对新入选基地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单个金砖创新合作项目最高给予300万元支持”“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成果转化落地,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对企业自主建设的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按设备投入情况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并纳入市技术创新基金支持范围”……

近日,厦门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提升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功能、深化科技管理服务创新、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12条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蓬勃发展的同安美峰创谷。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同安美峰创谷。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措施》明确,为进一步强化厦门科学城“超级孵化器”功能,厦门市将积极培育研发产业,健全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体系,优化“创新飞地”布局,率先融入、积极承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推进环厦大科技创新圈、集美创新街区建设,促进在厦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探索“学科+产业”新型创新模式,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立各区(开发区)共建厦门科学城的协作机制,共同参与、共享收益,完善“科学城研发孵化—全市域转化加速”的产业输出机制等。

同时,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和重大科技攻关,提升嘉庚创新实验室能级,加快建设翔安创新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争取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落地厦门;强化在厦的省创新实验室区域科技创新主平台作用,探索“业主制”重大专项组织模式,促进创新链上下游联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聚焦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等优势领域,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争创(含重组入列)国家级创新平台,对新获批建设(含重组入列)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给予一次性3000万元奖励;加强梯次培育,加大对省级、市级创新平台支持力度。

集美新城。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集美新城。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而在深化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方面,厦门将在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推进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创新、培育发展高端科技服务业等方面发力。其中,为更好地培育发展高端科技服务业,该市将开展全市科技创新资源调查,出台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政策,系统布局概念验证、中试验证、质量与可靠性等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打造“鹭创通”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一张网”,统筹技术转移、科研仪器、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全面加强产业创新综合服务等。

值得关注的是,《措施》还提出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等举措,以进一步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具体来看,针对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厦门市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提升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省创新实验室等共建联合实验室,按非财政资金投入的10%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健全梯次培育体系,加强市、区政策协同配合,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

厦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厦门火炬高新区。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厦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厦门火炬高新区。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在此基础上,厦门市将通过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人才保障服务等,以更好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体系。如: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每年统筹不少于100亿元的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专项债、基金、国企投资、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1000亿元支持在厦的省创新实验室、科研基础设施、绩效显著创新平台建设以及颠覆性和前沿技术创新;持续完善“财政+金融”科技创新支持体系,优化市技术创新基金,打造总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科创风投基金群,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等。

据悉,该《措施》有效期3年。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