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与新疆呼图壁县的双向奔赴:跨山海之遥 赴同心之约

天山北麓,一个曾经经济依赖传统农业、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滞后、医疗教育水平较低的边陲农业县,如今实现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医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群众生活幸福安宁。
东海之滨,一支支队伍踏上援疆之路,将优质资源、优秀人才、优创理念带到4300公里外的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让胡杨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弘扬。
2002年,首批援疆宁德干部意气风发开启宁德援疆的新征程,为呼图壁县带去发展的新希望。
20多年过去,这场单向援助已然变为双向奔赴,用一个个成绩书写着两地情谊。
20多年来,宁德市对口援助呼图壁县实施各类援疆项目260多个,其中非工程类援疆项目200多个、工程类项目60多个,260名援疆干部、援疆专业技能人才、农业短期干部接力支援,4.759亿元援助资金注入呼图壁县教育、医疗、住房等经济民生各领域,招商引资近70亿元,推动呼图壁县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输血+造血” 夯实民生根基
邓健老师在上课
邓健是霞浦县第二中学的老师,现援教于昌吉州四中,之前已经三次援教呼图壁县宁德中学。回忆刚到呼图壁的样子,他仍记忆犹新,“一开始不太习惯这里的气候、饮食。”尽管两地有所差异,但他还是努力克服,尽快融入教学中。
援疆五年,邓健根据当地学生的基础情况耐心制订教学计划,主动担任班主任,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心灵上的陪伴。为改善当地教学条件,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当地的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邓健还投身校园足球推广事业,推动霞浦县教育局与呼图壁县教育局成功签订了校园足球共建协议,为两地青少年深入开展足球交流搭建桥梁。
四度援疆,邓健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他还动员妻子一起到呼图壁教书。“我想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促进他们成长,也想尽自己所能助力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一份力量。”邓健说。
漂亮的校舍、优质的教师资源、优越的办学条件……这背后是一批又一批教育资源的输出。宁德援疆通过实施学校改扩建、师资培养、文化浸润三大工程,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改善呼图壁县办学条件,选派89名优秀教师开展“传帮带”,推动宁呼两地40所学校结对共建。
同时,创新“丝路同源”智力援疆项目,引入足球教练、幼教等柔性人才,打造“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等特色课程,组织农牧区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文化交流活动,建成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校园文化阵地等特色项目,实现教育硬件与软件双提升,助力呼图壁县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输血”更要“造血”。呼图壁县中医医院内科主任高立梅是去年选派到闽东医院交流学习的医务人员之一。两周的时间里,她深入闽东医院内分泌科,学习最新的治疗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模式,还参与病房查房、复杂病例的深入剖析及临床决策过程等。这种学习体验使她在内分泌科疾病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案制定及患者管理体系构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尤其在应对疑难杂症时更加从容不迫。
“这次学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魅力与力量。我相信,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攻克更多的医学难题,为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高立梅有感而发。
20多年来,宁德援疆通过“输血+造血”双轮驱动,投入5100多万元建设呼图壁县中医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购置先进设备提升诊疗能力;组建医疗专家团队开展义诊、师带徒,引入微创手术、脑血管造影等技术,惠及呼图壁县数万群众;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选派90余名当地医务人员赴宁德三甲医院进修,引进16名短期专家开展精准帮扶;开设《“宁”来说健康》栏目,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呼图壁县医疗服务能力从“基本保障”向“优质服务”跨越。
让群众喜笑颜开的还有安居工程。多年来,宁德帮助呼图壁县建设牧民定居新村、富民安居房等项目,改善1.2万余户居民居住条件;打造4A级景区世纪园、二十里店示范村等文旅项目,推动乡村振兴;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走出去”+“引进来” 推动产业、人才多元兴旺
首届“山海协作·电商赋能”交流会在呼图壁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启动
“闽东电商对我们的新疆棉产品非常感兴趣,准备后期在福建市场推广。”“这次交流会搭建起了电商的‘山海桥’,不仅让新疆的宝藏特产走出新疆,也让福建的好产品走进大西北。”“希望我的电商经验能为新疆的特色产品推广提供一些思路和支持。”……3月24日,由呼图壁县人民政府、福建援疆宁德分指联合主办的呼图壁县首届“山海协作·电商赋能”交流会在呼图壁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启动,来自新疆、宁德的300多家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电商、物流企业代表欢聚一堂,共谋合作发展。
山海协作助力产业发展年深日久。早在多年前,宁德市便立足呼图壁县资源禀赋,构建起“创新创业+电商赋能+产业协作”的产业援疆体系。
多年来,援疆队伍连续举办五届“宁呼杯”创新创业大赛,培育61个优质项目;建设电商产业园、外销平台等载体,推动农产品“走出去”;打造“闽昌”民俗饮食文化交流中心、牛主题商业街区等特色项目,带动就业800余人;招商引资引进新疆驼能乳业有限公司、新疆三宝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新疆海华集团等企业;投入120万元开展食用菌、茶叶试验种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呼图壁县与宁德师范学院海洋学院合作,开展“海鱼陆养”项目……通过“造血式”产业帮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疆驼能乳业有限公司是福建援疆宁德分指招商引资企业,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30亩,配备国内外先进的喷雾干燥喷粉设备,以及低温巴氏鲜驼奶生产线,实现全程低温无菌处理,年产鲜驼奶1500吨、驼奶粉1000吨。该公司与多家养殖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带动呼图壁农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产业培育的同时,宁德市还以“人才强疆”战略为引领,构建“培训+实践+交流”三维智力援疆体系。投入1150万元建设呼图壁县委党校宁德楼、公安维稳训练基地等基础设施,组织开展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电商运营等专题培训,覆盖1500余人次;实施“优秀人才赴闽考察”计划,选派“两新”组织书记、中青年干部赴福建学习先进经验;创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举办法治政府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特色班次,提升干部专业素养与治理能力,通过智力输入与本土培养相结合,为呼图壁县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边疆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聚焦“文化+”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5年元旦刚过,一场跨越4300公里的足球研学活动在霞浦县举行,40名来自新疆的学生与霞浦的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以球会友、互学互鉴。
这场绿荫交流,连接起两地少年的足球梦想,让遥远的地域距离在热血的足球运动中悄然拉近,更让两地碰撞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火花。
霞浦县是全国首批、福建省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宁呼两地情感认同,2023年10月,霞浦县教育局与呼图壁县教育局签署校园足球帮扶协议,霞浦一中与呼图壁县四中率先成为两地试点足球共建合作学校。
足球不仅拉近两地距离,更为呼图壁县的学生带来更多求学希望。仅2024年,呼图壁县就有13名学生因足球特长考入自治区级高中足球特长班。“要是没有足球,我可能很难有机会来昌吉州读书。”刚考入昌吉州第四中学的加林·阿迪力汗激动地说。
锦华牛街开市仪式
文化润疆,凝心聚力。20多年来,宁德构建起“文化传承+文明互鉴+品牌创建”的文化援疆体系,搭建交流桥梁,通过文化浸润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呼图壁县锦华牛街是福建援疆宁德分指与呼图壁县委、县政府携手打造的2023年重点三产项目,集特色餐饮、夜间经济、健康养生、文体娱乐等多业态于一体,是全州乃至全疆唯一一家以牛为主题的国潮特色商业街区,先后获得昌吉州“石榴籽”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州级夜间经济示范点、自治区休闲街区的荣誉称号,聚集效应、品牌效应日益显著。
在这个街区,不仅大力主推呼图壁特色的牛文化产业,还时常上演闽东特色文艺表演,传播“闽东之光”,增强文化认同。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牛街的商铺已从起初的8家扩展到目前的71家,店铺的营业面积达12500平方米,量化打卡点从86处增加到126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茶文化也是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去年年末,呼图壁县首个校园茶室——呼图壁县第四小学“闽韵茶缘”茶室投入使用。该茶室利用每周的社团活动时间,面向对茶文化有浓厚兴趣且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系统地传授茶文化知识。
“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了茶文化、体验了汉服文化,还可以一起交流唐诗宋词,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学生热依扎·热斯别克说。
福建援疆宁德分指还联合呼图壁县技工学校推出茶艺师培训班,培养专业茶艺人才,目前已有56名干部群众取得茶艺师资格证书。
山海遥望,情深义重。20多年来,改变的是呼图壁县不断向好的各项发展条件,不变的是宁呼两地双向奔赴的理想信念。这条路,承载着重托、延续着温度。
如今,第九批援疆人继续秉持援疆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呼图壁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奋力续写“宁呼情深”新篇章。(记者 刘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