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在福建武夷山“活”起来

“站在这,仿佛听见近千年前朱熹先生的教诲。”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游客老林望着朱子文化园内集成殿牌匾上的“继往开来”四个字,不禁感慨。
武夷山是理学宗师朱熹成长、成家、成才、成就之地,他在此生活了近50年。800多年前,朱熹正是在这里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前,总书记驻足凝视。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朱熹园讲解员周洪舰是当时的亲历者。“如今,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已经成为游客来武夷山必到的一个景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朱子文化的内涵丰富,周洪舰通常“因材施教”:向研学的学生讲“朱子家训”、讲求知的方法、讲道德的追求,向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讲“以人为本”。
“朱子理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武夷山形成并走向世界的。”周洪舰自豪地说。
朱熹园。人民网 李唯一摄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对朱子文化的深入研究,让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柏翰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
“朱子理学所强调的‘民为邦本’‘以德化民’,与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价值理念上形成共鸣。”黄柏翰说,朱子理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千百年来,朱子文化浸润人心。于武夷山而言,传承朱子文化,既要“向下”深挖其内涵,也要“向外”延展其表现形式,才能让朱子文化立于时下,深入人心。
武夷山朱子故居保存完好。人民网 李唯一摄
朱子文化园所在的五夫镇,是朱熹长期讲学、生活的地方。守着“文化富矿”的小镇,一直将打造“活态的文化,活着的古镇”视为己任。
“‘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朱熹先生在《怀潭溪旧居》一诗中追忆的‘潭溪’,正是位于五夫镇。”五夫镇村民吕坤秀介绍,这里有30多处朱子理学文化古迹,而兴贤古街则是古迹最为集中的地方。
吕坤秀在兴贤古街上开了家杂货铺,小店不大,但容纳了诸多冰箱贴、首饰、戒尺等朱子文化的周边文创。浸润于朱子文化,渐渐地,吕坤秀多了个“朱子文化讲解员”的身份——平日里,除了看店,她还为有需要的游客讲解朱子的故事。
兴贤书院。人民网 李唯一摄
“这条街最有名的就数兴贤书院了,是游客必‘打卡’之地,因为它是朱熹唯一一个既读书、又讲学的书院。”吕坤秀说,许多游客都曾对自己惊叹,想不到理学大家竟在这个南方小镇生活了如此之久。
殷清华的店铺也在兴贤古街上。2024年,从老家江西来到武夷山的她租下了一间古宅,给过往游客和邻里亲朋提供了一个交流、品茶、休憩的空间。
“受朱子文化的深远影响,这里的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时间没有磨灭朱子文化的影响力,反而让其生命力更强了。”殷清华道出了当初选择在这里“扎根”的缘由。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人民网 李唯一摄
在朱熹园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在武夷山,给朱熹“做简历”是全市中小学生研学的“必修课”。
“如何用简历概括朱熹的成就?”“有哪些著作会出现在朱熹的简历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谁的笔下?”求得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后,学生便运用其制作简历,并将做好的简历带往朱子雕像广场,现场竞聘“教师”一职。
朱子雕像广场。人民网 李唯一摄
以研学旅游的方式,带学生到兴贤书院、朱子故居等朱子文化古迹参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武夷山海亮实践教育基地副总经理管延成近年来一直在坚持的事。
“让学生们给朱熹‘做简历’和‘竞聘’教师,就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体系、深入学生心灵。”管延成说。
今年,继武夷山市区后,五夫镇也投入使用了新的研学营地。“这里的主题教室参照古时的书院设计,为同学们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五夫镇党委宣传委员王美玲介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课程不同,初中生重在思考和理解朱子文化,小学生更倾向于朱子文化古迹的参观体验。”
武夷山紫阳书堂。人民网 李唯一摄
千年文脉,意蕴悠长。如今,朱子文化早已“走”出武夷山,越来越多省内省外的学生到武夷山参加研学活动。武夷山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定期举办朱子文化周、武夷论坛、“朱子杯”斗茶赛等,过去一年吸引游客近80万人次,“我们将继续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朱子文化‘走’得更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