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连续三年大视节,福建师大传播学院何以“从未缺席”?

2025年04月11日15:1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唐菓激动地在微信朋友圈写下“和偶像同台主持是什么体验”——当晚,她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在福建福州同台主持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以下简称“大视节”)闭幕式盛典。据了解,在大视节与有福之州“相会”的三年里,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从未缺席”。

唐菓(右一)与朱迅(右三)在福建福州同台主持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闭幕式盛典。传播学院供图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闭幕式盛典。唐菓供图

打破学科壁垒的培养模式

大视节闭幕式盛典共有五名主持人,除三名业界“大咖”,其他两名都来自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业内前辈合作主持,机会十分难得。虽然彩排前夜才拿到主持词,但传播学院的培养模式让我积累了许多经验,从容完成了这场主持。”唐菓回忆,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仿佛置身于学院的星雨剧场和全景演播实验室,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感。

传播学院全景演播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供图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全景演播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供图

专业素质并非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对播音生的唯一要求。在第十二届大视节中,由5名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创作的纪录片作品《蟳梦花开》获得“大学生原创优秀作品纪录片类最佳作品奖”。

被问及“播音生怎么会尝试拍摄影视作品”时,主创学生陈斐笑称:“这个片子的雏形是我们在学习《纪录片概论》课程时,给老师画的‘饼’。我们‘天马行空’地写了一份视频脚本,老师鼓励我们把它拍出来。”

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级新文科教改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彼时鼓足勇气、跨界破壁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终于有了实效。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宗贵表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传播学院努力以服务福建、面向全国为目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以文艺融合为基础、以理工支撑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视听强化为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尝试具有中国情怀、福建特色、福师风格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联结体课程”在乡间稻田开展直播实践考核。黄紫歆摄

“联结体课程”在乡间稻田开展直播实践考核。黄紫歆摄

学科专业壁垒如何破?对标新文科建设跨界联合、创新育人需要,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坚持向内学科互涉、向外实践联动,运用好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一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创新打造“课程联结体”,并陆续拓展设计出模拟新闻发布会、农产品直播带货、红色剧目演出等多元化实践场景,让课程考核走进田间地头,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紧密结合业界的实践锤炼

今年的大视节大学生原创作品展映活动中,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蔡灿的纪录片作品《cc》获评“纪录片类最佳作品”。“多实践才能多成长”是蔡灿的获奖感言,也是众多传播学院学子的心声。

如今的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已形成应用型与学术型兼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从业界、学界聘请兼职教授30余名。为进一步用好与业界单位交流合作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媒体实践“基本功”,近年来,该学院已输送近百名学生前往多家媒体参加实习实训,让在校生于媒体融合发展前沿丰富新闻传播实战经验。

作为福建省“高原学科”,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同样坚持与业界紧密结合,赋能人才培养。借助校园影院“星雨剧场”等自有硬件资源优势,以及福建省电影剧本创作与研究中心、福建省网络视听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学院定期开展“溪源映画”影片放映活动,以电影主题创作沙龙、获奖作品巡回展映等活动为载体,邀请影视主创团队、优秀校友等走进校园,为学生搭建与业界创作者交流互动的平台。

电视剧《人生之路》主创团队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星雨剧场进行分享。林晓曲摄

从长安山麓到星雨湖畔,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旗下的“马堡读书会”是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二十年来仍在延续并完善的传统。一场场观影会、读书会,不仅是学界与业界间思想的交流碰撞,更推动学生技能的不断提升。

“马堡读书会”现场。韩爽摄

“马堡读书会”现场。韩爽摄

“我喜欢从各种剧作中学习视听语言和汲取灵感,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文化氛围能够让我时常迸发出新的思考。”第十一届大视节大学生原创作品展映活动剧情片赛道优秀作品《黑山羊》主创、2020级广播电视编导(闽台合作)专业学生吴栩洋感慨。

肩负时代重任的使命担当

依托学校顶层设计,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充分激发4个本科专业优势潜能,以两岸媒介文化发展协同创新基地为研究载体,自2011年起便与台湾世新大学联合招收学生,培养更为熟悉两岸民情、了解两岸传播的全媒体人才。如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闽台合作培养的“4+0”项目正焕发新活力。

传播学院承办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世新大学学生联合毕业作品展。胡传敏摄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承办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世新大学学生联合毕业作品展。胡传敏摄

主持第十二届大视节开幕盛典的许品筑,是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台湾籍学生。借着闽台合作培养的“春风”,许品筑有了来大陆学习、圆梦大视节的机遇。“老师们尽心尽力地教导我,大陆让我有家的感觉。”许品筑说。

作为福建省属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所传播学院、福建省委宣传部与福建师范大学“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不仅积极开拓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还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开展“经典润乡土”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专业所长,将“艺术”与“思政”融合起来。

三年前,大视节首次落地福州,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林雅森、陈斐、窦雯慧的朗诵作品《以青春之名奋进》在“点赞青春”大学生主题演讲中被评为“最佳作品”。然而,这并非她们第一次在舞台上“以声音传递信仰”。在这之前,她们已多次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经典润乡土”等活动中深入基层、推广普通话。

从福州晋安区宦溪中学“经典润乡土”活动的一方小舞台,到赴某部队“爱我人民爱我军”慰问演出的军营广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以经典诵读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推广普通话、推动思政教育,是传播学院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职责所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文灿表示,学生既能在活动中运用自身所学为他人带来艺术熏陶,又能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本领,是良性的“双向奔赴”。

“经典润乡土”诵读活动。林晓曲摄

“经典润乡土”诵读活动。林晓曲摄

“在传播学院的学习生活,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林雅森感慨,手握话筒之余,她已连续两年参加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承办的“青年新闻人”联合采访活动,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诠释情怀和担当。

“我曾到霞浦感受‘四下基层’制度发源地的魅力,也曾在福州领会‘3820’战略工程的思想精髓。传播学院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基层一线、记录基层发展的机会,让我受益良多。”林雅森认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是动人的,她希望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良师益友的指引下,努力成为具有实干精神、扎根中国大地、肩负时代责任的全媒体传播人。

如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众多优秀毕业生也走向更具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视听精品创作,如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航拍中国》总导演、获评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的《海上福建》总导演等,均为该学院毕业生。(陈缪妙)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