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迈出新步伐 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在福建平潭设立

近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设立,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设立的第一家分馆。作为国家级考古研究平台,壳丘头分馆将立足东南沿海史前文明研究,打造集考古实证、文化阐释、国际传播于一体的枢纽,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注入新动能。
中国考古博物馆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内首家国家级考古专业博物馆,自2023年9月对公众开放以来,积极统筹全国考古文博资源,系统阐释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已成为向海内外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国家级平台和窗口。壳丘头分馆设立后,将加强总分馆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聚焦时代使命,打造示范标杆,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成为文明溯源的研究高地、两岸融合的文化高地、国际交流的开放高地、成果转化的创新高地。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表示,通过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的设立,一方面,要加强总馆和分馆之间的互动,把壳丘头的文化成果传播好、展示好,搭建更大的宣传平台;另一方面,要推进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今后将会建立一套成熟的机制,更好地展示和传播壳丘头文化、南岛语族文化以及中华文明。
近年来,壳丘头遗址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提供了重要实证,是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以此次壳丘头分馆设立为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同福建省相关合作将进一步推进,壳丘头分馆将打造成构建南岛语族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高地、向海内外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术正声的高端平台。
“未来我们将在壳丘头分馆这个阵地上有序开展各类学术研究,深入推进南岛语族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加强海峡两岸文化探索和交流,助推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说。下一步,平潭综合实验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海坛海峡水下遗址考古工作,深化南岛语族跨国联合研究,加强海洋文明价值阐释体系构建,全面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效能与创新活化水平,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平潭样本”。
会议现场
“南岛语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会议同期举行。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院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训明出席会议。
活动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宇、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福建理工大学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邓晓华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从多学科、多角度探讨南岛语族的起源、发展与传播,进一步促进南岛语族文化研究与交流。
“南岛语族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学术研究领域。”周振宇表示,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大家逐渐把南岛语族起源指向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而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建立起了7000年前到3000年前左右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展现了与台湾大坌坑文化的关联。未来,研究将向闽江中下游及闽东沿海延伸,以更广阔的视野探索南岛语族的演化脉络。
在学术沙龙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发挥公共考古平台作用、加强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等议题展开讨论。“未来博物馆应从单向知识传播转向互动体验式发展,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活场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张林虎说,目前平潭已搭建良好平台,未来建议多学科共同参与,依托遗址公园模式实现整体性保护和利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张国春指出,加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不仅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注入了文化内涵,更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筑牢民心相通的文化基础。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大考古发掘力度,深入构建南岛语族知识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文/林彬彬 林彤欣 高林莎 图/江信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