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深挖校本育人“富矿”  打造“四色”思政课新空间

陈瑛
2025年04月17日09:12 |
小字号

近年来,福建理工大学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悠久历史、办学特色和基础条件,针对青年学生特点,坚持开门推进“大思政”建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探索将静态场馆资源转化为动态育人资源,打造红、蓝、绿、古“四色”思政课新空间,培育两支师生讲解员队伍,精心打磨高水平思政“金课”,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育人成效。

红色空间强化铸根塑魂。革命薪火相传,红色血脉赓续。福建理工大学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涌现出英雄模范邹韬奋、革命先驱马立峰、全国劳模郑代雨等杰出校友,拥有丰富的红色校史资源,蕴含深厚的红色革命基因。学校实施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工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打造红色校史文化教育必修课,在师生心中广撒深播“红色种子”。集中力量重点建设红色基因馆,布设“赓续精神学英模”“五育并举育新人”“三位一体促发展”“踔厉奋发向未来”等展厅,展出实物、图片、音视频300多件。同时,拍摄制作《长鞭一策岂回头——闽东革命先驱马立峰》《敢为天下先——郑代雨》等专题宣传片,为杰出校友立塑像,设立“代雨讲坛”和学生党员“立峰班”,创作主题音诗剧《信仰的力量》、朗诵作品《吾党的光荣》等,着力将校史文化融入课堂、融入网络、融入实践、融入环境。这一系列组合拳拓宽红色校史文化育人场景,有力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信仰精神激发力量。

蓝色空间厚植家国情怀。蔚蓝的海洋是连接福建与海外的“大通道”。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岛国的南岛语族,就起源于福建。2022年4月,福建理工大学成立南岛语族研究院,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研互促提升,推动南岛语族研究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持续提升福建作为南岛语族祖源地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探南岛语族之源,寻千年文明之根。2024年12月,福建理工大学南岛语族展示馆开馆。这是国内首家多学科、综合性的南岛语族研究成果展示、宣传和交流中心。展览分为“曾说相同的语言”“来自大陆的血脉”“跨越海峡的文化”“沉淀至今的传统”“不可分割的台湾”等篇章,采取数字展陈与传统展陈相结合的方式,立足语言学、遗传学、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辅以视频、图片、文字、沙盘、实物等,系统介绍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科学知识,全面展示南岛语族大量科研成果,追溯海峡两岸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文化源流。学校用好这个特色阵地,着力讲好“闽台一家、中华一统”的民族大义与历史事实,助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服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绿色空间淬炼生态理念。福建被誉为中国最“绿”的省份。福建理工大学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建设福建省首家节水教育基地,打造节水宣传教育新平台,设立4个展厅、11个展区,围绕水情介绍、政策宣导、高校节水解决方案及案例展示、最新节水产品及技术展示等主题,采用图文展板、视频影像、互动体验等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节水教育素材。建成两年来,该基地累计接待社会公众和在校师生参观超2万人次。同时,学校引入福建高校首个“合同节水”新型管理模式、首个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校范围推广宿舍空气源热泵项目,持续开展节水宣传系列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社会实践、日常教育等培养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当绿色低碳生活的倡导者、绿色校园建设的参与者,努力形成关心水、亲近水、爱护水、节约水的校园文化。学校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公共机构”,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称号。

古色空间传播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朴厚重,是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滋养。2020年,福建理工大学在福建率先开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学校用从闽东地区收集来的近百件中国古建筑经典装饰悬鱼建成了省内独家的悬鱼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校园内还有一栋由宁德七都镇三屿村翁氏宗祠历时近三年“搬家”而来的古建筑,成为历史建筑修缮和保护的生动范例。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依托“品诵研传”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还建有琴南书院、林纾特藏馆、侯官名人家风家训园地等一批文化育人场馆,连续举办五届工艺美术大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推进“行见八闽·非遗”育人模式改革,把“非遗实践课”搬到八闽各地,推进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引导学生做好中华文脉的传承者、弘扬者。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福建理工大学持续打造“四色”思政课新空间、积极开拓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启示。

坚持政治属性、思想属性、价值属性相统一。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启智润心和引导栽培。福建理工大学遵循青年认知和成长规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汇聚开放多元的德育资源,打造有创意、有思想的优质课程,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追根溯源学思践悟党的创新理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推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豪情,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去切身体验、去辩证思考,这样得来的道理才更加深刻,这样树立的信念才更加坚定。

坚持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相融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福建理工大学通过“四色”空间持续延展思政课堂教学“半径”,开设“走着上的思政课”,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载体和路径,破解“所教”与“所需”适配不够精准问题,打破“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弊端,采取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众式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政课办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用脚步丈量脚下大地、用眼睛发现时代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发展脉搏,才能达到情趣吸引、情感相融、情怀陶冶的效果。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载道相促进。思政课要充满生命力、保持鲜活度,离不开持续的文化赋能与滋润。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意蕴内涵,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福建理工大学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真、诚、勤、勇”校训精神,落实“五育并举”,广泛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新生态,构筑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厚、学术氛围活跃的福工特色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发挥高校以文化育人才、以人才兴文化的独特优势,才能不断为日常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面向未来,福建理工大学将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认认真真办好思政课,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持续拓展育人载体、延伸育人场域,推动小课堂走向大讲堂、小科目走向大实践、小叠加走向大融合,凝聚起更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助力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坚定不移朝着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理工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第6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福建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