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从青梅香到海洋蓝  两代人续写诏台情缘

2025年04月18日13:52 |
小字号

谷雨将至,在福建诏安梅岭半岛的金色沙滩上,台湾青年蔡棕亦正俯身查看虾苗生长情况。二十年前,他的父母蔡顺旺、郭慧娟跨越海峡,到诏安投资兴业。如今,这位台青带着台湾水产养殖技术扎根诏安梅岭,在碧海银滩间书写着新时代的两岸故事。

蔡棕亦查看虾苗生长情况。张丽珺摄

蔡棕亦查看虾苗生长情况。张丽珺摄

梅花香引技术潮,产业升级换新貌

2004年,台商蔡顺旺带着台湾青梅加工技术来到诏安。这个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沿海小县,拥有“中国青梅之乡”的美誉,却因加工技术落后,青梅产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蔡顺旺正是看中诏安得天独厚的青梅资源与潜在市场空间,加之彼时两岸经贸合作持续升温的政策东风,与妻子共同投资建成诏安县绿洲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引进台湾自动化生产线,将青梅制成蜜饯、果干、饮料等深加工产品,赢得市场青睐。

“当时诏安的青梅收购价只有每斤1元,经过深加工后附加值提升了5倍。”蔡顺旺表示,一方面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当地的青梅滞销难题,让大量积压的青梅有了新的出路;另一方面,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帮助了200多户农民实现了年均增收2万元,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蔡旺顺夫妇携手台商联谊会给环卫工人送清凉饮品。沈俊滨摄

蔡顺旺夫妇携手台商联谊会给环卫工人送清凉饮品。沈俊滨摄

作为较早来到诏安进行创业的台商,蔡顺旺夫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其妻郭慧娟担任诏安台商联谊会会长,绿洲食品已然成为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的重要窗口,吸引着众多台湾青年前来参观、学习与交流,促进两岸青年交流交往,增进友谊,共赢发展。

台青接棒新赛道,暖心支持助启航

2023年以来,诏安县委组织部、县委台办、团县委等多部门联合打造“两岸青年交流驿站”“诏安(台湾)投创就业人才共享公寓”等阵地,漳州市第二届“万才聚漳”两岸青年人才创业论坛在诏安顺利召开,第十四届海峡两岸金门马祖青少年国学夏令营在诏安成功举办,诏台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往来日益密切,各项惠台措施相继落地。

作为诏台交流合作的受益者,蔡顺旺向儿子蔡棕亦发出“回诏安帮忙”的邀请,这个在台湾长大的青年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想传承父亲的事业,另一方面又想闯出自己的天地。”最终,他在诏安梅岭半岛发现了新机遇——这里的海水盐度、温度与台湾西南海域相近,非常适合南美白对虾苗种培育。“虾苗是水产养殖业的‘芯片’,台湾在这方面技术领先,但大陆市场潜力更大。”蔡棕亦下定决心,投资打造占地50亩的现代化虾苗繁育基地,从台湾引进SPF(无特定病原)种虾,采用“分段式标粗”技术,将虾苗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比传统方法提高30%。

创业初期,蔡棕亦遇到“水土不服”。大陆养殖标准与台湾存在差异,工人操作习惯需要适应,虾苗运输损耗问题亟待解决。诏安县迅速成立“台青服务专班”,构建“全链条”帮扶体系,协调专家上门指导,帮助对接冷链物流企业,推荐其参加农业种养技术培训,助力台青将先进种植理念与诏安农业实践深度融合。“去年台风‘飞燕’来袭,镇村干部连夜带队到基地抢险,帮我们迅速转移种虾等设备。”蔡棕亦感动地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的虾苗场年产能突破5亿尾,客户覆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年产值达200万元。

如今,蔡棕亦经常往返于诏安与台湾之间。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开始关注大陆发展:“今年春节回台湾,我的大学同学都在问诏安的创业政策。父亲那一代看重商机,我们这一代更看重机遇。他们说,在台湾很难找到像大陆这样充满可能性的地方。”

两岸融合好光景,扎根丹诏绘新篇

诏安县“两岸青年驿站”揭牌。张丽珺摄

诏安县“两岸青年驿站”揭牌。张丽珺摄

蔡氏父子的故事是诏安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诏安县大力推进“诏聚英才·安居乐业”十大工程,为台青提供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县累计引进台资企业20余家,形成“青梅加工+水产养殖+文旅康养”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诏安,以蔡棕亦为代表的“台青创客”群体,正悄然成长为两岸交流的鲜活纽带。依托“两岸青年驿站”温馨如家的交流空间,以及“台商联谊会”凝聚合力的平台,两岸青年在分享沙龙里、在茶香氤氲中,围绕文创设计、乡村振兴等话题畅所欲言,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每到暑期,台青创客们带领台湾大学生参与“扬帆计划”实践,穿梭在诏安古村落与现代产业园间,让学子们走进诏安、了解诏安、感受诏安,将实践见闻化作联结两岸的创意纽带。

从青梅飘香到蓝海逐梦,蔡氏父子用两代人的坚守诠释着“两岸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在诏安这片创业热土上,像他们这样的台青创业者正在不断涌现。他们带着台湾的技术经验,扎根大陆广阔天地,用奋斗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两岸故事,也在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张丽珺 施洁亭)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