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技术赋能林学学科创新发展

2025年04月18日15:19 |
小字号

4月15日,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马来亚大学签约开展菌草技术合作签署合作备忘录,将通过培训示范、开设菌草学课程、师生互访交流、加入联合国菌草项目等方式,推进菌草技术在马来西亚的创新和应用,促进菌草产业在马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为破解传统菌业生产中的“菌林矛盾”,减少树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福建农林大学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这一创新技术以草代木,开辟了菌业生产的新路径,从根本上解决了菌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40年来,菌草技术在护沙守绿、生态修复、科技扶贫、技术援外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林学学科的研究内涵,拓展了研究边界,更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应用,成为学科应对时代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锚点。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着眼于新时代、新要求,及时全面总结菌草技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中成效和经验,不断拓展产业链宽度,延伸产业链长度,以菌草技术赋能林学学科创新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产业服务团队在平潭岛开展种植菌草防风阻沙科学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产业服务团队在平潭岛开展种植菌草防风阻沙科学研究

菌草技术激发林学学科创新动能

菌草学推动林学与微生物学、生态学、农学的交叉,促进抗逆菌草品种选育、菌根共生机制等研究,丰富林学理论体系。

菌草作为生长迅速、生物量大的多年生生物质资源,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其碳氮比与木屑相比,更接近多数食药用菌的生长需求。可“以草代木”生产食药用菌,从理论和实践上打破了“草腐菌”与“木腐菌”的界限,有效减少林业资源的消耗,缓解“菌林矛盾”,促进菌业可持续发展;菌草和菌草菌糟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形成“植物—菌物—动物”的三物循环生产。

此外,菌草品种还用于生物质能源、纸浆、纺织纤维和板材等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林草结合”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菌草作为先锋植物,凭借其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抗逆性强及耐贫瘠等优点,形成高效的碳、氮、水循环,有效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为林木生长提供较好环境。

在乌兰布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滨海等风沙严重地区,菌草在短短60天内即可固定流动沙地,迅速形成防风固沙的有效屏障;在黄河沿岸,菌草在2—3个月内形成菌草墙及根系网,有效防风固沙、消浪护坡、保持水土及快速营造湿地。

2013年起,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开展菌草防风固沙,阻沙入河,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科学实验和产业示范

2013年起,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开展菌草防风固沙,阻沙入河,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科学实验和产业示范

同时,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林草品种的结合,形成更加科学的植物物种的时空配置,建立“草—灌—乔”植被群落,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土壤恢复能力,进一步支撑了林木生态修复的核心功能。

菌草技术开辟林学服务经济社会新领域

菌草技术通过与森林植被恢复、林下经济、草地重建、土壤改良等领域的有机融合,不仅有效破解荒漠化、盐碱化土地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态修复难题,还进一步丰富了林学学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技术手段,开辟了林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路径。

在实践应用中,菌草技术通过与传统林业技术相结合,采用林—草耦合模式,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生态恢复问题和后续治理植物的多功能应用提供了新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菌草生物量高、热值高,可作为林业生物质能源原料,减少化石能源依赖,助力林业碳减排。同时,菌草快速固碳能力与林木长期固碳结合,可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碳汇能力,符合“双碳”目标下的林业发展需求。

菌草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技术援外,帮助贫困地区减贫脱贫,《高山王国莱索托的减贫惠民“幸福草”——福建农林大学海外援助“菌草”推广案例》《中国菌草旱稻技术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开辟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福建农林大学援助案例》《菌草技术助力斐济减贫、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案例》3个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福建农林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菌草技术通过生态功能强化、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模式创新,为林学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传统林业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协同发展,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技术路径。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菌草—林木共生机制、智能化栽培等技术研发,深化其在全球森林可持续管理中的应用,以菌草技术赋能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文/李晓辉 林冬梅 图/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