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新场景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

面向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以“数智文旅 融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文旅赛道积极践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锚定文旅数智化发展趋势,聚焦文旅业的新需求、新技术和新运营管理等领域堵点、难点,围绕实现文旅数据要素的汇聚与融合、文旅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文旅营销的市场化与价值化等议题展开角逐,探索出数智新场景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新场景创新文旅体验新模式
无论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还是邮轮旅游、冰雪旅游、博物馆旅游等各类专项旅游,都依赖于各类旅行社和团队、组织、个人对旅游资源的线下深度加工与创意生产,并通过多渠道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前往目的地游历体验,这种“人—物—人”的传统文旅生产与体验模式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还容易受到天气、交通、闲暇时间的制约而影响体验质量。
新技术如元宇宙、数字孪生等通过线上数字空间的营造,辅以VR、AR等设备,不仅保留了北京中轴线、三坊七巷、兴化府等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还完整再现了上元长安、一大会址等历史遗迹,以及蓝眼泪、冰城夏都、海韵星沙等季节性奇观,拓展线下文旅体验的空间和模式,创新文旅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这种通过PC端、交互式一体机、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辅助完成的线上体验,是对传统线下文旅体验场景的补充和完善,通过虚拟空间沉浸式技术产品的真实环境验证,能够迅速验证文旅新技术产业化的可行性,加速文旅新技术产品的“熟化”与转化。
此外,完全脱离设备辅助的文旅体验新场景需求进一步为裸眼3D、全息影像等新技术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环境,并加速石刻等文物、保利艺术博物馆和绢花等非遗案例的首试首用和商业化落地。当然,线上文旅新体验并不是完全独立于线下文旅场景之外,而是传统场景的新技术创造性应用,线上与线下场景是紧密相关、相互融合发展。
新场景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通过5G、AI技术赋能并提高了文旅生产的效率与效益。从生产流程的重塑上看,互联网平台的AI算法将文旅产品进行分类、增值,并推送给潜在消费者,消费者也能通过转发再推送给其他潜在消费者,所有人广泛参与到文旅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这不仅解放了文旅生产领域的人力劳动,还提升了文旅生产的效率,实现了文旅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为传统文旅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能。
首先,数据资产的全过程管理汇聚了游前、游中、游后的各类多源异构数据基础上,搭建了POI空间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文旅资源普查等基础数据,结合OTA价格数据、舆情数据、天气预报等准实时数据和景区闸机、交通路况、视频监控与无人机巡检等实时数据,形成了跨界融合、统一属性字段的公共大数据平台,解决了面向各省、市、县三级政府用户、旅行社和游客多主体数据采集难、共享难、预测难的痛点,这类案例有福建省文旅数智融合应用平台、新疆智慧旅游平台、苏州市文旅数字指挥系统、三明市文旅资源信息系统、鄂尔多斯数智文旅平台、北京(通州)大运河文旅平台,以及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文旅大数据平台、AI智慧文旅营销平台、豫见·国潮上海等案例。
其次,场景创新为传统文旅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础数据叠加Deepseek或者星辰、九天等大模型,适配于文物展陈、博物馆与景区导览、游客画像与流量管控、乡村旅游与消费提振、风险防控与预警等新场景,既提升了生产运营效率,也孵化了新产品、新企业,这类案例有数智伴游、“古系列”云端守卫数智新生服务平台、旅游风险多模态智能管控、鼓浪屿元宇宙、以数字生命传承三苏文化、5G增强通话融合AI的数字云文旅等。
此外,文旅新场景孵化的一系列数智新产品自带流量,并充分吸引注意力资本,产生广泛的“互联网凝视”,增强主客互动体验感与地方依恋,促进文旅产品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飞跃,最终对地方社会文化形象的建构与品牌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这类的案例有数字人福多多、数字熊猫苏琳、“如梦令4.0”古诗文大数据挖掘平台、“传奇武夷”行浸式数字剧场、5G赋能天下江山第一楼智慧旅游、元启百年·智汇严复、数字南音等。
新场景创新文旅产业新生态
数字经济将文旅产业的“过去—现在—未来”串联起来,将线上与线下虚实场景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对文旅产业生存空间、生产与实践方式、生产主体意识的全方位重构。在文旅场景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科技企业、传统企业、投资机构、社区居民与游客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文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各方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文旅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这种新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文旅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方向聚合流动,催生各类文旅新业态。
在监管领域,各级政府主导统一数智平台的建构、运营与管理,并以实现文旅资源的数字建档、资源全览、监测预警、协同处理、保护修复、活化利用和展示传播,本次大赛有来自全国30个省份364件参赛作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侧重算力网络赋能文旅、云边端协同打造智慧文旅新生态,福建省旅游信息中心则关注“智绘闽韵 数启新章”,新疆智慧旅游助力文旅市场节假日数字化调度与沉浸式场景营销创新应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偏重旅游风险多模态智能管控,各省市目标一致又各具场景特色。
在技术研发领域,5G运营商仍是技术创新的超强主体,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也强势崛起,中国电信的“星辰”大模型、中国移动的“九天”大模型、中国联通的“元景”大模型与Deepseek等大模型融合互通,为文旅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灵活的智能算力体验;北京大学推出文明一万年元宇宙空间、清华大学推出基于“人—文化—空间”三位一体的文化赋能型数字文旅产品服务体系、北京邮电大学构建“如梦令4.0”古诗文大数据挖掘平台、中国传媒大学“绢语·华彩”体现数字技术赋能国家级非遗绢花技艺的品牌化时尚化、综合解决方案、福州大学推出集成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和大模型的智能导览方法及系统等,在满足民俗节日和日常生活体验的基本需求基础上,将文旅商品附加以审美为主导的装饰或艺术品,实现文旅产品附加价值的显著提升,从而延伸文旅产业的生态链。
此外,文旅场景创新是多主体围绕创意而展开的联合创新模式,强调新技术应用方和提供方之间的紧密互动,更多体现文旅供给者、消费者、营销者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关系。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通过共同构建应用场景,共同构筑文旅产业新生态,体现了“共时性”的创新模式。这类案例主要以旅游景区、街区等目的地形式呈现,包括北京中轴线、三坊七巷、鼓浪屿、武夷山、湄洲岛、大运河、黄鹤楼、太昊陵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黑龙江哈尔滨市、辽宁省阜新市、内蒙古通辽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江苏省南京市、山东省沂蒙山区等城市与地区。
与2024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文旅赛道参赛情况相比,本次大赛参赛作品数量更多,比去年增长了10.6%;参赛团队来自30个省份的电信运营商、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首次组队参赛,体现赛事的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参赛作品内容涉及政务平台、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景区运营管理等方面,基本涵盖了文旅全产业链,且相关展示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大赛为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模式。
(林明水,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弼,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二级主任科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