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中国建造”,定义“好房子”新范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要求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提高了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提高了户门、卫生间门的通行净宽。新规范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随着住建部“好房子”新规对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提出明确要求,我国建筑业正迎来系统性变革。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建筑科技研发首席专家叶浩文及其团队,以“造楼机”“一体化建造”等原创技术突破,打造出深圳裕璟幸福家园、长圳公共住房等标杆项目,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从“建造速度”到“建造质量”:超高层技术改写行业标准
在广州西塔、东塔建设中,叶浩文团队研发的“超高层智能化整体顶升工作平台”(俗称“造楼机”),将超高层建筑施工从传统的“高空危险作业”转化为“平台化安全施工”,创造了“两天一层楼”的世界建造速度,同时将高空作业风险降低60%。更具突破性的是,团队攻克C120超高强混凝土500米高空泵送技术,解决了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难题,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被写入世界高层建筑建造史册。
“速度背后是质量革命。”叶浩文表示,其团队研发的塔吊协同作业、施工电梯直达顶层等12项关键技术,不仅实现垂直运输效率提升40%,更通过BIM技术将构件安装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远超国际标准。这些技术已应用于全国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推动中国超高层建造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建设中的广州西塔
绿色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破解“装配式建筑成本高”痛点
针对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及“好房子”新规中“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要求,叶浩文首创“一体化建造”理论——将建筑、结构、机电、内装全专业集成,设计、生产、装配全流程贯通。2016年深圳裕璟幸福家园项目成为首个“试验田”:采用“搭积木”式工业化建造,6天建成一层(最快4天),较传统工期缩短35%,建筑垃圾减少80%,安装误差控制在4毫米,项目提前3个月交付并获深圳“金牛奖”,彻底打破“装配式比现浇贵”的行业认知。
全国最大规模装配式公共住房项目——深圳长圳公共住房
更具示范意义的是深圳长圳公共住房项目。作为全国最大规模装配式保障房,项目应用“一体化”理论实现全流程绿色低碳建造:现场用工减少50%,工期节约1/3,弃房率为0,户均投诉量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5,成为住建部智能建造与绿色建造“双标杆”,并摘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我们证明了保障房也能成为‘好房子’典范。”叶浩文说。
智能化引领产业变革:构建“中国建造”新生态
面对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叶浩文团队正攻关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其研发的“CMC钢-混组合模块化建筑智能生产线”,实现构配件工厂化生产精度误差小于1毫米,生产效率提升50%。结合自主开发的BIM管理平台,项目可实时追踪每一块墙板的“数字孪生”档案,从设计到运维全周期碳排放降低30%。
这些技术创新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国务院《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以上。叶浩文表示,其团队正在探索“好房子”的智慧化内涵:“未来的住宅不仅要‘安全、舒适、绿色’,更要具备自我诊断、能耗自调节、空间自适应能力,让建筑成为会‘呼吸’的生命体。”
政策护航下的“中国方案”:从技术突破到标准输出
随着“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叶浩文的实践已成为行业转型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应用“一体化建造”技术的项目达5200余个,带动建筑垃圾减排超1亿吨,节约用地15%以上。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叶浩文团队的“超高层建造技术”“装配式集成管理模式”已纳入《智能建造示范工程评价标准》,正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技术标准。
“国家卓越工程师的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叶浩文说,“我们这代建筑人,既要让高楼大厦成为城市地标,更要让‘好房子’成为民生标配。”从超高层“造楼机”到装配式“搭积木”,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变革,叶浩文的探索不仅重塑了建筑业生产方式,更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建造初心——这正是“中国建造”迈向世界一流的核心密码。
当“两天一层楼”的速度与“毫米级精度”的质量相遇,当工业化建造与绿色低碳理念融合,叶浩文团队的实践证明:“好房子”既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更是民生情怀的结晶。在住建部新规引领下,这场始于“建造革命”的产业升级,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勾勒更温暖的居住图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