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翔安区司法局马巷司法所:持续践行“三争”行动 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近年来,厦门市翔安区司法局马巷司法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始终坚持以“三争”行动为抓手,全体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始终保持“奋力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抓好抓实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着眼深学争优,在建强队伍提升业务素质上发力见效
马巷司法始终坚持把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作为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预防重新犯罪的根本。一是组织“两法一细则”和各类规定学习。组织全体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学法规,熟练掌握矫正相关规定,做到依法履职、正确履职。二是组织文书制作业务培训。从矫正方案制定、个别教育、实地查访记录等档案资料内容、格式等细节着手,提升档案资料制作质量。三是组织重难点问题集中研讨。坚持定期召开分析例会及碰头会,及时分析研判社区矫正工作形势,研讨重难点问题并提出处置方案,在交流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组织内部交叉检查。按照“多查一,多帮一”的思路,坚持每周利用半天,全面检查一位管教所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的工作档案,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在检查的同时,针对应规范未规范、应明确未明确的事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讨论,及时规范统一。
着眼敢为争先,在统一思想敢于担当作为上发力见效
马巷司法所及时统一人员思想、提振工作信心,坚持以干部带头引领全体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敢于担当作为,奋力争先。一是坚持干部带头。社区矫正工作中遇急事、难事,干部带头上,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以自身实际行动带动其他工作人员。二是打造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针对辖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情况,敢于打破固有思路和原有模式,在压紧压实个体管教责任的同时,注重发挥团体效能,打造全流程“团体批量统一作业+个体全程跟踪负责”作业模式。三是全面排查梳理风险点。组织全体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共同研究社区矫正执法风险点,防止出现因工作严重不负责或出具虚假材料等造成的失职渎职犯罪,分清工作一般性失误与渎职犯罪的区别,既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也统一思想、缓解压力,让工作人员放下心理包袱,敢于迎难而上。
着眼实干争效,在扎实履职提升社区矫正质量上发力见效
马巷司法所始终坚持严格监管和教育帮扶并重,发扬求实真实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严格落实各项规定及步骤,以实干求实效,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一方面,严格日常监管,堵塞管控漏洞。主要抓实三个方面:一是抓实入矫报到。及时办理接收新入矫对象来所报到手续,提供《社区矫正对象入矫告知书》《社区矫正对象监督人告知书》,在书面告知基础上,与新入矫人员进行个别谈话,详细解读监管规定,提出具体要求,释放初始即严的鲜明信号。二是抓紧信息化核查。坚持每日早中晚三次核查位置确认完成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过微信共享位置、实时视频以及通信联络等方式进行核查。对超过规定时间段未进行位置确认对象,要求其接受适时抽查,补充确认位置,防止脱漏管。对新入矫对象、重点对象加强抽查频次,强化其在矫意识,防止其私自外出。三是抓好实地查访。坚持对社区矫正对象做到“四访”(新入矫首访、每季普访、遇有问题及时访、在重大节日及重大活动前重点访),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制定实地查访计划表,根据进度及时安排查访,确保达到季度普访全覆盖的底线要求。
另一方面,注重教育帮扶,彰显以人为本。一是抓好普法教育。每月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多形式普法教育活动,强化社区矫正对象法治观念。同时,建立补课制度,对有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教育的社区矫正对象,落实补课制度,确保一人不漏。二是推行线上教育。通过马巷司法所微信号向社区矫正对象推送《老百姓的“蒲公英”》等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以及警示性案例等,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在抓好学习的同时积极转发,化身普法志愿者,既提升矫正人员的学法、守法意识,又提高了普法针对性和覆盖面。三是注重个别教育。注重个性矫正、精准矫正,突出抓好个别教育谈话,坚持“五必谈”,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厦门市翔安区司法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