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探“金点子”:“脑洞”成真、企业“寻宝”

人民网福州4月29日电 (记者林盈)“高粱米猫耳朵”“贵大有梦想整二两”“红细胞特别行动小队”……乍看无厘头的队名,却是“闯入”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总决赛的高校参赛队伍。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团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人工智能创新较量。
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总决赛现场。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能为企业提供合同智能审查、法律文书自动生成、诉讼策略分析的AI管家;能在1秒内用图片生成高仿真3D模型的智能工具;能为青少年提供智能心理评估的助理系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智能巡检的多种系统方案……顶着“00后”很抽象的队名,高校参赛队伍们干的却是专业的事。瞄准垂直领域中的智能应用痛点,20个团队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项目。
心脑磁功能成像与辅助诊断系统、远洋航运气象导航系统、基于AI的城市交通优化控制与缓堵系统……21支企业队伍带来的参赛作品,聚焦现实应用,从实际工作所遇问题出发,以成熟的人工智能方案,为行业提供创新赋能的可能性。
洽谈室中,投资评审团郑渊瑞向清境未来LiD3团队代表宁芸司了解情况。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同学你好,我是投资评审团的,关注你们很久了,方便聊聊吗?”清华大学清境未来LiD3团队的宁芸司刚下讲台就收到了邀请。抛出橄榄枝的是星芒数创联合创始人郑渊瑞,路演一开始,他就紧盯着台上的“潜力股”,准备抢先接触“种子选手”。
“我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物联网、人工智能领域,这次希望能挖掘投资一些有潜力的团队。你们团队现在的定位和未来规划是什么?现在做到什么地步了?”刚在洽谈室坐下,郑渊瑞就抛出一串问题对项目情况进行进一步“摸底”。
会场一侧,像这样的“临时会话”不时出现,有的是业务探讨,有的则是合作接触,想法碰撞、相谈甚欢,遂互换联系方式。人工智能赛道之“热”可见一斑。
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负责人表示,投资评审团的设立旨在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商业化落地,为具有商业潜力的创新方案提供资金支持、市场对接和产业化落地服务,让更多的AI技术能够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发挥其价值。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秀波是现场评委之一。在他看来,高校团队在前沿技术的探索上更有优势,不少团队产品把“脑洞”变成了现实,在垂直领域应用中搞出了创新。“这样的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高校团队和行业企业、投融资机构搭桥牵线,从而促进长期发展与合作。”梁秀波说。
据了解,本次大赛以“AI赋能 自主领航”为主题,设立高校与企业双赛题,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覆盖农业、医疗、海洋等多种场景,吸引了超1100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多轮激烈角逐,最终,21支企业队伍与20支高校队伍晋级总决赛。
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由大赛的平台,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产学研各界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合作平台,推动AI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同时,为高校和企业的人才提供展示平台,促进不同领域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国产技术人才,增强青年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前沿知识的掌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