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新一轮封关将带来哪些利好?专家学者解读来了

平潭综合实验区新一轮封关运作正在进行中,全岛封关准备意味着什么?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来自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研究院、福建省委党校、福建江夏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解读。
“封关”是指平潭全岛成为一个“境内关外”区域,平潭岛内可以享受“免保退选”等优惠税收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境外的商品能够相对自由地进入平潭,但从平潭再进入到境内其他区域,就要按照和境内其他区域一样的海关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研究院相关专家说,启动新一轮封关运作,既需要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撑,也需要制度的保障,这意味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比如我们要做好业态的规划,根据现有的场景去做好完善,同时政策上也在积极争取与跟进。我们依托现有的海峡医药健康产业园、22号国际游艇码头、跨境电商园等业态载体,谋划产业应用场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研究院相关专家介绍。
据介绍,平潭综合实验区封关运作协调机制第四次会议提出,要确保软硬件项目序时推进,为封关运作打下坚实基础。要强化服务促招商,围绕跨境电商、生物医药、赛车、游艇、海洋装备、影视、保税加工等优势产业,逐个产业研究、逐条政策梳理、主动上门宣传推介,为企业投资精准“导航”。这些方向都将进一步激活平潭的产业创新力、经济辐射力。
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院长罗海成介绍,平潭全岛新一轮封关运作,在政策定位、监管技术、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迭代升级,将为平潭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是有助于更好发挥海峡大通道功能。优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构建全覆盖综合监管体系,依托智慧口岸建设和信息化智能监管模式,强化物流监控、环岛巡查等智能手段,缩减通关时间,提升跨境电商、两岸农渔产品等业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平潭成为跨境贸易枢纽。二是有助于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政策高地”。突出政策与产业融合,推动平潭从传统贸易向新质生产力驱动的综合开放平台跨越,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政策叠加形成新业态,重点布局货物贸易、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领域,更好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加工等新业态。
罗海成表示,平潭全岛新一轮封关运作有助于深化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建设。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领域门槛,有利于合作布局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业态,形成跨境产业链协同效应,促进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建设与新一轮封关政策红利同步释放。
对于平潭新一轮封关带来的影响,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教授丁杰认为,平潭新一轮封关运作后,依托政策优势,将加快物流枢纽建设,物流产业的繁荣不仅提升了区域经济活力,还能带动当地居民就业。
丁杰表示,一方面,平潭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并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技术培训与职业晋升的机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平潭加大基础设施和城市框架建设投入。这些举措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当地百姓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通过政策红利释放、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两岸产业链深度融合、叠加多重消费场景等方面,将显著提升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和生活品质。”丁杰说。(何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