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代表之声

2025年05月08日08: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

  发展人工智能,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之举。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前沿的“无人区”,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依托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力量,深入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算法研究,系统化布局、有组织开展协同攻关,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软硬兼备”,要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加快发展量子计算、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算力、数据训练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

  (本报记者亓玉昆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

  培养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

  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如何源源不断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学校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将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学段全链条,构建智能化、场景化、协同化的教育新范式。探索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数字资源和工具提升学习效果。

  要加强对学校的人工智能技术投入和应用生态构建,为智能时代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高校与企业应加强联合攻关,打造人工智能研发与创新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创新研究,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要强化学生的价值引领、人文涵养和人格塑造。学校要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遵循教育规律,保持育人定力,加强人文教育,努力造就更多具有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的卓越人才。

  (本报记者刘晓宇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丰都县委书记张国忠:

  以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

  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正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在社会治理领域,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强化“数字治理”,以智治实现善治。

  以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城市平安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强用好多网融合指挥调度系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同时,提升综合应急处置能力,以人工智能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效率,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政务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可以进一步增强积极拓展数字政府的智能化水平和应用场景,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政务服务平台效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离不开数字赋能。建议总结相关经验,加速构建全国一体的数字底座,创新形成贯通省市县乡、直达“最后一公里”的数字治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发展。

  (本报记者金歆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迪:

  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把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促进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

  以场景生态重构驱动产业升级,实现从技术赋能到范式变革。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生态重构问题。企业需以场景定义技术价值,以生态思维整合创新资源,在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最终实现从技术赋能到范式变革的跃迁。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企业需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接入通用大模型,聚焦跨界场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

  (本报记者刘军国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18 版)

(责编:陈遴、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