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叶子”到“一杯好茶” 武夷学院学子深入茶企解锁岩茶制作核心技艺

春染武夷,茶香四溢。近期,武夷山迎来繁忙的采茶季。武夷学院茶学专业175名学生深入当地茶企,通过“师徒制”学习实践方式,参与武夷岩茶制作全过程,领会传统制茶技艺的核心要领。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技艺传承的生动课堂,更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
学生参加晒青环节
校企联动,开启“沉浸式”实践课堂
武夷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平台建设,通过产业学院共建、合作模式创新、校地资源整合等方式,构建了多维度的学生实习实践生态。学校的茶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此次实践依托20余家合作茶企,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实践方案。学生们在制茶师傅的指导下,深入茶叶生产一线,参与鲜叶采摘、萎凋、摇青、发酵、炒青、揉捻、炭焙等16道制茶工序的关键环节,对传统制茶技艺进行了系统学习和动手实践,重点掌握“看青做青”“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核心技艺,领悟温湿度、发酵时长等因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除了现场实操,学生们还参与了茶叶审评环节,他们学习通过“干看外形、湿评内质”的方法,来鉴别茶叶的品质及分析制作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水仙的醇厚、肉桂的辛辣、大红袍的岩韵,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实践中变得具体可感。”2024级茶学专业的白玙芯表示。
学生们向师傅请教制茶技艺
技艺解码,传承岩茶制作“工匠精神”
武夷岩茶制作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同学们在制茶师傅的悉心指导下,认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的细节,亲身感受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蜕变过程。“低温久烘需要连续7小时以上的精准控温,全凭多年积累的经验判断。”香江茶业制茶高级工程师王文震现场演示了“拨灰调温”古法炭焙技巧,通过调整炭火覆盖的薄厚,达到焙茶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需的“火候”,使茶叶在慢烘中完成香气与韵味的升华。学生们轮流操作,从最初的“烫手”到逐渐掌握“手背测温”的诀窍,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温度”与“精度”,对制作武夷岩茶的“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髓在于‘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动态调控。例如,在摇青过程中,学生需根据青叶的失水程度和香气变化,灵活调整摇青次数与力度,从而达到‘绿叶红镶边’的程度,以激发岩茶特有的‘岩韵’,这一过程对‘手眼心’的协同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院长叶江华介绍。
学生参加茶叶摇青环节
知识传播,体悟茶文化底蕴内涵
学生们不仅是制茶者,更是茶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向更多人介绍武夷山的茶历史、茶品种、茶工艺等知识。今年“五一”假期,武夷山游客达62.29万人次,众多游客到武夷山各大茶企参观,武夷学院学子热情地向游客讲解茶历史、茶文化、茶技艺,让大家近距离感受茶文化历史底蕴。“学生们的到来为我们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年轻的思维和创新的传播方式,让茶文化以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喜爱茶文化,共同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恰克图茶业负责人暨德华表示。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此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让我体会到每泡茶的来之不易,不仅包含了岩茶制作的工匠精神,更体悟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内涵。我们会珍惜实践机会,虚心向师傅们求教,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努力成长为茶文化的传播者、茶产业的推动者、茶科技的创新者。”2024级茶学专业的聂高强表示。
“此次学生深入茶企实践,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进一步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学生不仅掌握了武夷岩茶制作的核心技能,更培养了‘将论文写在茶山’的实践精神。”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党委书记施晓莉表示。
从“一片叶子”到“一杯好茶”,武夷学院学子在学习实践中解锁的不仅是技艺密码,更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种“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正为企业发展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为地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文/郑加财 图/武夷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