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32支艺术团队为何扎根厦门这个村?

苏海森
2025年05月22日14:1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销售额从刚起步的两三万元到现在年产值300万元,一款名为“风狮爷”的文创产品热卖,是陶艺师陈青山多年来坚守初心、扎根乡村的最好印证。

陶艺师陈青山介绍自己创作的“风狮爷”文创产品。人民网 苏海森摄

陶艺师陈青山介绍“风狮爷”文创产品。人民网 苏海森摄

2018年,陈青山与同伴一起来到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黄厝村,承包了一栋古厝并将其改造成工作室,走上了陶艺创作的路子。他利用本地特有的陶土资源,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闽台文化鲜活起来,“风狮爷”在他手里变幻出了憨态可掬、威武雄壮、调皮诙谐等模样,深受闽南地区消费者喜爱。

“作为闽南人,我要为闽南文化的传播多作贡献。”陈青山笑言,来到闽南村庄黄厝村,在闽南古厝经营工作室,找到了“根”,“任督二脉”好像一下子被打通了,激发了创作灵感。

那么,黄厝村激发陈青山源源不断的艺术能量从何而来?

生态环境优越,满足了他喜欢乡村安静的条件。同样,在黄厝村艺术街区,连绵成片的古厝群也承载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陶艺师陈青山的工作室。人民网 苏海森摄

陈青山的工作室。人民网 苏海森摄

2018年以来,黄厝村集中收储40栋闲置老宅,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吸引艺术家进村将古厝修葺为工作室。村子为入驻艺术家补贴70%装修费用,最高10万元,并提供3年免租期等福利,受到民间艺术家欢迎。

如今,包括陈青山在内,村中已有32支艺术团队入驻,涵盖手工陶艺、漆画、闽南红砖雕、古琴制作等领域。

“引艺入厝”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对此,陈青山深有感触:“刚来的时候,吃饭很不方便,只能经常吃泡面,现在有了人气就有了产业,村里目前有十几家餐饮店,吃饭方便多了。”

黄厝村返乡创业青年宋加溢创办的农耕文化基地。人民网 苏海森摄

黄厝村返乡创业青年宋加溢创办的农耕文化基地。人民网 苏海森摄

同时,随着引艺入厝带来的文旅热度攀升,越来越多黄厝村青年嗅到商机,纷纷返乡创业。

宋加溢就是其中一位。他创办的农耕文化基地去年10月起开始运营,将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劳动实践融为一体,吸引着以儿童研学为主的客群到此感受乡土与艺术的碰撞,平均每周吸引游客200人次,实现营收约100万元。

“家乡的变化,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宋加溢坦言,自己的农耕文化基地刚起步,业态还不是很丰富,加之有同行业激烈的竞争,但只要把品质、服务提上来,坚持走自己的运营方式,他相信路子会越走越宽。

黄厝村艺术街区一角。人民网 苏海森摄

黄厝村艺术街区一角。人民网 苏海森摄

引艺入厝带来人气、带动产业,自然就转化为可感的经济。自2018年以来,黄厝村人均收入从2万元提高至3.4万元;村集体收入从18万元提高至130万元;孵化2个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精心设计艺术体验和劳动教育课程,年均接待超10万人次;助力3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带动收入约600万元。

也因为此,黄厝村曾作为厦门全市学习“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观摩点,并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黄厝村鸿渐艺术馆是当地释放艺术气息的重要阵地,不但吸引着众多艺术家在此交流,还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人民网 苏海森摄

黄厝村鸿渐艺术馆不仅吸引着众多艺术家在此交流,还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人民网 苏海森摄

艺术团队一起交流,激发创新、抱团取暖;广泛发动艺术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为村里学生开办公益绘画班;经常举办文化艺术展,带领村民们融入艺术氛围;每到周末及节假日,一批批游客前来熏陶艺术及体验乡村游……如今的黄厝村已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再造乡村、用艺术赋能乡业的乡村振兴新路。

黄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火明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深化提升“文艺+农业”双链发展、“非遗+文创+研学+农特”多点开花,创新探索“借地模式”发展特色民宿,培育一年四季不中断的瓜果蔬菜采摘格局,努力打造独具风情的闽南乡村,实现传统文化与外来艺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和长效循环。

(责编:陈遴、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