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  厦门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

2025年05月22日17:0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厦门5月22日电 (记者张萌)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当天,厦门市2025年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在厦金大桥(厦门段)思明区段举行。此举旨在进一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持续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提高人民群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萌摄

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萌摄

“开工一年多来,持续在加强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等七方面发力,全面做好海洋环保工作……”活动现场,建设方详细介绍了厦金大桥(厦门段)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措施和进展等。如:为有效弥补施工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通过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增加海洋生物的丰度,并同步开展栖息地建设、跟踪监测以及保护区的宣传和建设等工作,从而为促进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增殖放流启动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萌摄

增殖放流启动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张萌摄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一直以来,厦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举措深化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据悉,近几年来,厦门市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切实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该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了新成效。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如: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常态化生态监测,累计记录植物1119种、海洋动物1342种、野生鸟类402种,为生态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实现自然保护地问题全部整改,并有效防控松材线虫、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在此基础上,厦门市还通过实施海堤改造、红树林修复、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构建起“一屏一湾十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全市林地面积达6万公顷。此外,通过依托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等场所开展科普活动、张埭桥水库举办观鸟活动等方式,拉近市民群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距离,在有效提升公众参与度的同时,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与会代表观看现场设置的珍稀海洋物种科普教育宣传展板。人民网记者 张萌摄

与会代表观看现场设置的珍稀海洋物种科普教育宣传展板。人民网记者 张萌摄

“通过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全方位展示厦门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凝聚起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为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活动当天,与会嘉宾观看了现场设置的珍稀海洋物种科普教育宣传展板,听取了专家学者关于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海洋物种保护的介绍。在增殖放流活动环节,与会代表还专门前往黄厝外海文昌鱼外围保护区,放流文昌鱼10万尾,共同为海洋生态修复助力。

(责编:陈遴、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