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药味”到“茶话会” 厦门嘉莲街道盈翠社区党建引领“话”暖邻里

在厦门嘉莲街道盈翠社区盈翠里小区的近邻同心亭里,张阿姨和李奶奶正唠着家常。“以前为晾被子占地方能吵半个月,现在我教她用‘您看这样行不’开头,她回我‘麻烦您啦’,事儿没了,关系倒亲了。”张阿姨的话,藏着社区的“秘密武器”——“好好生活,从好好说话开始”。
这个让老社区“话”暖人心的变化,源于一场志愿服务的温暖实践——盈翠社区“和言悦理”项目,用“好好说话”打开了家庭、邻里、社区的“心门”。
小区里的近邻同心亭
盈翠社区的“难”,常藏在“不会说话”里。“邻里之间,矛盾的导火索,往往是一句‘说急了’的话;关系的裂痕,常常是‘没说开’的结。”社区党委书记林佳佳翻着调解记录说道,要让社区暖起来,得先让居民“好好说话”。2025年,盈翠社区被列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社区抓住契机,以“和言悦理”项目为抓手,把“好好说话”作为破题关键——从教亲子沟通到学邻里对话、从家庭到楼栋,让“话”先软下来、让心先近起来。
学习“好好说话” 社工教技能,志愿者当“话疗师”
“以前和孩子说话像打仗,现在我会说‘妈妈知道你今天作业多,咱们先休息10分钟再写,好吗’。”居民陈女士举着“好好说话”打卡本说道。这背后,是社区“三步法”的巧心思。
“说话课”现场
开“说话课”,专业社工教技巧。每周三的“好好说话”茶话会是社区最热闹的地方。社工、家庭教育指导师带着《亲子沟通10个小妙招》《邻里对话的“软表达”》等手册,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居民“好好说话”。在亲子沟通中,把“你再玩手机就别吃饭”换成“妈妈看到你玩了半小时手机,眼睛会累吗?咱们一起做眼保健操吧”;在邻里对话间,把“你家漏水泡了我墙”换成“最近我家墙面有点潮,可能和您家水管有关,咱们一起去看看”;在公共议事时,把“这方案不行”换成“我觉得这部分可以调整,比如……”。
“原来改变说话的顺序、语气、用词,能让矛盾轻松化解。”参加完4次工作坊的王大爷,现在成了楼栋里的“说话老师”。
社区开展“旧衣温暖计划”
组“话疗队”,志愿者当“传声筒”。盈翠社区3支特色志愿者队伍——“盈火虫联盟”(家庭教育)、“红色物业管家”(房屋问题)、“小区议题主理人”(公共事务),摇身一变,成为“好好说话”推广员。
“盈火虫联盟”在家长群发起“旧衣温暖计划”,用“阿姨,您家孩子穿小的冬衣,能捐给大凉山的小朋友吗?”“叔叔,旧衣消毒后我们统一寄过去,您看这样方便吗?”等温和话术,3天就收到215户家庭的旧衣捐赠,比上月提升40%;志愿者还拍摄了《旧衣消毒全流程》宣传视频,在群里说:“咱们的爱心,要干干净净送到远方”,居民们纷纷点赞“这样说话,捐得更安心。”。
“红色物业管家”带着《楼道沟通指南》上门,教居民用“您看”“麻烦”“谢谢”代替指责。“小区议题主理人”开“楼栋茶话会”,泡上茶、摆上点心,让居民“坐着说、慢慢说”。5月的“邻里美食节”上,志愿者还设计了“语言盲盒”游戏——抽一张卡片,用指定语气重说矛盾场景,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软表达”。
社区开展“邻里美食节”等活动
立“说话约”,居民自己定规则。“好好说话”不能只靠嘴,更要靠“约”。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居民们一起制定了相关规则。如,《家庭电子设备使用公约》规定“妈妈生气时先说‘我需要冷静5分钟’,孩子不想沟通时说‘等我心情好点再聊’”;《楼道文明公约》规定“堆放物品前问邻居‘占您地儿了吗?’,噪音大时说‘不好意思,打扰啦’”;《公共事务议事规则》规定“发言不打断,提意见先肯定,有分歧找共识”。“现在楼道堆积物少了,因为大家会提前问;家庭吵架的少了,因为学会了‘暂停键’;连公共事务投票,都能心平气和商量了。”志愿者小陈说道。
“好好说话”的改变藏在社区“烟火气”里
项目启动以来,盈翠社区的“话”变了,心也暖了。
家庭更亲了,手机管理纠纷减少50%,亲子冲突调解成功率从60%涨到85%。有位妈妈学了“好好说话”后,和孩子一起写了《周末手机使用约定》,现在母子俩会互相提醒“该休息眼睛啦”。
邻里更近了,漏水、噪音问题化解率从60%提高到80%;某楼道因宠物粪便争执,志愿者带着居民开展“文明养宠沙龙”,现场制定《楼道清洁轮值表》,现在每天都有居民主动打扫。
社区更暖了,老旧小区围墙树根问题,由“小区主理人”发起“七步议事”,居民们坐着聊、慢慢说,最终和厦门市政园林部门达成“分期修剪+加固”方案;盈翠里小区还诞生了一首“好好说话”民谣——“你有话,慢慢说;我有难,一起扛”,这民谣成了居民口口相传的“和谐暗号”。
志愿者们组织社区活动
“上周我家把衣物捐给大凉山,志愿者在群里说‘您家的羽绒服,能让那边的孩子过个暖冬了’,我回‘应该的,谢谢你们帮忙整理’。现在和邻居聊天,话题从‘谁占了车位’变成‘今年还能捐点啥’,社区味儿更浓了。”居民老林的故事,是“好好说话”最生动的注脚。
“现在社工不用全程盯着,志愿者自己能组织活动,居民自己能搞定矛盾,这才是真正的‘矛盾不出社区’。”林佳佳说道。目前,该项目已形成《志愿者成长路径图》等“工具包”,培养了2名调解员,80%的志愿者选择“留队”,还带出了“老带新”的传承链。
从“话里带刺”到“语中含暖”,盈翠社区用一场“党建引领”的温暖实践,让专业与温度交织,让志愿与治理同频。(文/图 庄俨翔 白伟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