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南平邵武:党建助力产业兴  竹荪绽放致富花

2025年06月30日12:31 |
小字号

位于南平邵武市沿山镇的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近日举行揭牌仪式。当天清晨,市场内人头攒动,农户们将一筐筐新鲜竹荪整齐摆放,收购商穿梭其间精挑细选,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今年的竹荪长势好,价格更好!”沿山镇的村民们陆陆续续将基地刚采收的竹荪运到市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收购商正麻利地将竹荪进行分拣、清理、烘烤。这些穿着雪白“长裙”的菌菇,即将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

党建引领:小竹荪撑起共富大产业

在邵武市下沙镇胡书村的竹荪基地里,“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正在焕发蓬勃生机。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吸纳周边农户参与,采取“技术指导+资金帮扶+购种优惠+产品回购”等全方位支持措施。

去年,三位村支书——下沙镇下沙村党支部书记陈宏文、胡书村党支部书记杨凯、杨源村党支部书记魏志成带头合伙种植了20亩液体菌种竹荪。近期,他们蹲在田间查看密密麻麻的菇蕾,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销售竹荪的收益由村集体与公司按比例分红,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和农户三方共赢。”杨凯介绍,这种模式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公司创收、农户增收。

前年,杨凯率先试种10亩液体菌种竹荪。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试种取得圆满成功:亩产干菇125公斤,总收入28.6万元,净赚近13万元。

“赚到钱就是最好的宣传。”杨凯笑着说。2024年,胡书村竹荪种植户从11户增加到19户,种植面积达50多亩,全部采用液体菌种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

在沿山镇砂坑村,种植大户老谢的竹荪产业同样蒸蒸日上。从2015年开始种植竹荪的他,在政策和技术扶持下,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2024年的25亩。“按照一年种两茬来算,预计年产值37.5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可增收十多万元。”老谢算着经济账。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在邵武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头雁”。

技术革命:液态菌种提升产业效率

在邵武市绿农食用菌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发酵罐中的淡黄色液体缓缓翻滚。董事长郑朋武见证了竹荪种植的技术跨越:“传统的竹荪固态菌种培养需要约200天,改用液态菌种后,整个培养时间只要70天左右。”

据了解,这项与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液态菌种技术将繁育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解决了竹荪菌种发菌速度慢、接种成活率低的问题。

在菌种生产线的另一侧,机器人精准抓取菌包,12根注射针瞬间刺入,将菌种注入菌包。“去年,这种液体菌种还得靠人工一针针打进菌包,五六十人围着流水线转;今年,机器人已经可以完全接手这一工作,9个人就能管理整条生产线。”郑朋武感慨道。

液体菌种技术使每亩竹荪增产10%-20%。郑朋武指着生产线自豪地说:“我们公司现在每年可供应竹荪菌种300万袋,邵武1.5万亩竹荪基地近一半的菌种都来自我们公司。”

在城郊镇香铺村的竹荪提质增效示范基地,福建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志龙俯身观察着竹荪长势,对竹荪的液态菌种栽培技术表示肯定:“使用液态菌种栽培的竹荪,没有出现‘粘菇’和‘莲花菇’现象,菇的品质非常好,每朵菇都是商品菇。”

产业崛起:从山城小镇走向全国版图

作为福建省最大的竹荪生产基地,邵武市把发展竹荪种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大项目来抓。通过政策扶持、专项资金补助等形式,鼓励引领群众积极种植。目前,该市竹荪种植面积达1.5万亩,种植农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0多家,种植户2000余户。

这一串数字背后,是一个年产值超3亿元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在肖家坊镇,当地利用富硒土壤培育出的竹荪,种植周期仅需3至4个月,每亩产值高达5万元左右,成为助力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

2024年,沿山镇入选农业农村部食用菌主导产业强镇。目前,该镇有400多户农民种植竹荪5000多亩,成为邵武种植竹荪最大最成功的乡镇。

从沿山镇到金坑乡、大竹镇、城郊镇,邵武食用菌种植遍地开花。“菇蕾蕾”银耳、金坑红菇、邵武香菇等品牌已成长为省内外驰名的优质食用菌品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邵武的菌业技术已跨越省界。2024年,仅沿山镇就有326户菇农在外省栽培食用菌,其中仅竹荪种植面积就达到4200亩。他们通过“买种赠课”模式,将“邵武籍”三级菌种销往省外,同步推广种植技术和经验。

如今,竹荪产业已成为邵武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随着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的正式运营,邵武食用菌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食用菌产业走出去,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让邵武的竹荪香飘全国。”邵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危崇仁充满信心地表示。(邓贤龙 朱振山 曾静琴)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