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化铸魂 “上古街”品牌重装启航

现在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古街自医院内部穿行而过,串联起医院门诊A区、B区,急诊楼和停车楼,首尾皆与厦门主干道镇海路相接,是医院济世救人的“生命之路”。
1953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原厦禾路迁入现址上古街10号。
2025年5月21日,厦大附属第一医院率先落地福建省首个“刷脸一码付”智慧医疗服务。
2025年2月,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在全市率先接入并本地化部署DeepSeek大模型。
医务工作者不断精进技术,为患者带来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提到厦门上古街,人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厦大附一”),上古街10号几乎成为厦大附一的代名词。上古街,自医院内部穿行而过,串联起医院门诊A区、B区,急诊楼和停车楼,首尾皆与厦门主干道镇海路相接,是医院济世救人的“生命之路”。
如今,这座承载着八十八载仁心传承、闽西南规模最大的三甲综合性医院,正式向全社会亮出底蕴深厚的“上古街”文化品牌战略。这条如血脉般贯穿医院核心区域的339米历史老街,曾是药香氤氲、民生熙攘的烟火之地,如今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化身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图腾与价值标杆。在厦大附一党委书记郑林雄擘画的蓝图中,“上古街”远不止于地理标识,它承载着更深远宏大的时代使命:以文化之软实力重塑公立医院核心价值体系,让高精尖的医学技术浸润人文关怀的暖流,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医疗本质。而文化建设,正是这场深刻变革的灵魂引擎与核心驱动力。
技术精进与服务跃升
——上古街上的医学攀登与理念革新
在“上古街”这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生命通道上,技术的精进与服务的跃升,始终是医院高质量发展最直观的体现。这里,铭刻着勇攀医学高峰的坚实足迹,也见证着“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深刻嬗变。
技术革新:从填补空白到引领前沿
数十载栉风沐雨,技术的求索与突破在这条街巷生生不息。20世纪50年代,食管癌切除、胃癌切除等复杂手术在此陆续开展;20世纪70年代,闽南首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分离术成功实施。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2004年,福建省首例亲属活体肝脏移植顺利开展;2007年,脑积水后巨颅畸形颅腔重建手术填补国内颅面外科空白;2013年,开创福建省胸腔镜3D技术肺癌根治手术先河;2017年,多学科协作完成福建省首例Crouzon综合征矫正术;2022年,成功植入福建省首例正式获批临床应用的“人工心脏”……
目前,厦大附一拥有4个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个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3个福建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量均为全市第一,形成强大的学科支撑。近年来10个学科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高居全市榜首。自2019年全国启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来,该院年年斩获A+佳绩,位居全市第一。
而技术的迭代从未止步,前沿探索仍在“上古街”持续上演。
理念升维:从治已病到守健康
站在累累技术硕果之上,郑林雄敏锐地洞察到时代之变与需求之变:“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已从单纯追求技术精进、疾病救治,转向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新生态。”这意味着医院的服务理念、模式、体系必须进行系统性重构。
这一转变,深深根植于“上古街”文化品牌所倡导的人文关怀内核。它要求医院不仅要提供高精尖的诊疗技术,更要成为区域健康管理的灯塔。多年前发源于此并走向全国示范的“三师共管”慢病管理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早期实践。如今,厦大附一正将健康管理推向更精细、更高效的新高度:构建覆盖“高危筛查—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康复管理—长期随访”的完整闭环体系;倡导并实践融合“药物、营养、运动、心理、康复”处方的个性化“整合处方”;借助互联网医院平台,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普惠,高效辐射闽西南及更远区域,破解偏远地区患者获取连续优质服务的难题。
郑林雄指出:“医院绝不能只埋头算医疗的经济账,更要抬头算好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减少疾病负担这本大民生账。”面对2025年预计近400万人次的巨大接诊量,厦大附一视其为健康科普宣教的黄金场景。即将亮相的“上古街咖啡馆”及精心布置的候诊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让公众在品味咖啡、聆听闽南“讲古”、欣赏文化展览的沉浸式体验中,润物无声地提升健康素养。这正是“上古街”文化品牌赋予健康管理的温度与智慧。
仁心传承与人才沃土
——上古街巷里的薪火相传
“上古街”的砖石瓦砾间,浸润着代代相传的医者仁心,也孕育着培育新苗的沃土。这里,既是医德医风的历史长廊,也是顶尖医学人才辈出的创新福地。厚重的传承与蓬勃的新生,共同构成了医院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仁心传承:三代医者的世纪接力
上古街的悠悠岁月,不仅铭刻着技术的突破,更沉淀下历久弥新、血脉相承的不朽医魂:
尤氏三代医者,跨越世纪长河。首代尤美祖奠基厦门公共卫生事业;第二代尤元璋开创全省骨科多项首例,坚守“站着手术”的严谨医风;第三代尤俊推动胃肠肿瘤微创技术跻身国内前沿,家族接力诠释“患者至上”的永恒信条。
骆家三代入院,赤诚奉献热土。医院奠基者骆凤阳在战火中垒砌医院发展基石;老院长骆树民创立肿瘤外科,推行“三放心”理念,与同为医学专家的妻子共筑现代医院管理体系;第三代骆一丁将微创技术融入肿瘤外科,续写仁术新篇。
一代代名医如璀璨群星,照亮闽地医学天空,也照亮上古街的巷口,其中不乏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如陈焕章(心血管内科)、王占祥(神经外科)、杨叔禹(糖尿病领域,“三师共管”模式首创者)、姜杰(微创胸外科)……他们的名字与精湛医术、高尚医德早已融入街巷的砖瓦肌理,成为“仁心仁术,至诚至善”院训最鲜活的基因密码。
薪火相传:青年才俊勇攀高峰
“上古街”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崇高精神,是吸引和培育新一代医学英才的沃土。厦大附一依托各级培训、住培基地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构成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顶尖学科高峰(以重点学科为引领)—合理人才梯队(老中青结合,引育并举)—活跃创新生态(鼓励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这片沃土上,大批学科带头人成为新领军人,众多中青年才俊成为开拓未来的“火炬手”。如闽南PET中心陈皓鋆博士(核医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年会“青年科学家奖”、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希望之星”奖等。他们在“上古街”获得广阔平台,勇攀医学高峰,反哺百姓健康,让仁心仁术的薪火在这条古老街巷上代代相传。
智慧赋能与生机焕发
——上古街畔的服务新篇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医院,厦大附一从未停止创新服务的步伐。在“上古街”文化品牌引领下,医院积极拥抱前沿科技,以智慧赋能服务,让这条历史街巷焕发出时代生机,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温暖、更便捷的就医体验。
智慧便民:打造“无感”就医新体验
从十多年前的“全自助、全预约、全回访”模式被赞为“智勇双全”,到成为福建省首批互联网医院试点,再到日间医疗获评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厦大附一屡开风气之先。今年5月,医院在全省首推“刷脸一码付”,真正实现“无卡就医、无码支付”的智慧化就医体验。这只是厦大附一智慧化浪潮中的一朵醒目浪花,其背后是医院拥抱前沿科技、锐意改革的系统布局。
今年初,医院在全市率先接入并本地化部署DeepSeek大模型,深度赋能临床辅助决策、影像报告解读、科研数据分析等环节,极大提升诊疗精准性与效率。“刷脸一码付”项目,更是在市医保局、市卫健委鼎力支持下,将医保刷脸认证与移动支付深度融合,实现身份核验与费用结算“一步到位”。
服务暖心:人文关怀融入细微处
技术的冰冷外壳下,包裹着“上古街”文化所赋予的服务温度。医院启动“无陪护”试点病房,通过专业护理员团队和智能化监护系统,减轻家属负担,保障患者安全与尊严。优化升级的中药代煎急送服务、互联网医院便捷的续方申请功能,让健康管理无缝融入患者日常生活。这些举措,无不体现着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深刻转变,是“上古街”人文精神在现代医疗服务中的生动演绎。
文化铸魂
——血脉灵魂引领高质量航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上古街”上技术攀登的足迹、仁心传承的故事、服务创新的实践,郑林雄书记的思考愈加清晰而坚定:“技术是医院的筋骨,文化才是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
郑林雄的思考直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当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步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他旗帜鲜明地指出:“相较于显性的技术设备升级,隐性的文化建设具有更深沉、更基础、更广泛的力量。缺乏文化根基的医院,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郑林雄看来,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强大的学科实力和先进技术如同驱动巨轮前行的坚实船桨,而卓越的文化建设则如同高扬的风帆,引领方向、凝聚力量、赋予动能。“上古街”品牌,正是厦大附一精心锻造的这张帆。
在郑林雄及医院党委的医院文化建设蓝图中,“上古街”文化品牌是撬动医院整体发展模式深刻转型的战略支点。它深扎历史根脉,凝聚“仁心仁术,至诚至善”的精神共识;它推动医院从单纯的疾病救治场所,升华为区域健康管理的灯塔和人文关怀的高地;它撬动医院整体发展模式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深刻转型;它吸引和培育顶尖人才,构建创新生态。
夜幕降临,上古街两侧柔和的景观灯光与医院大楼里彻夜不熄的无影灯交相辉映。这条339米的古老街巷,默默丈量着厦大附一从厚重历史坚定走向辉煌未来的壮阔征程——当最前沿的医疗技术被深厚的人文关怀所温暖,当冰冷的仪器与数据被医者的仁心所照亮,医学便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真正化身为照进每个生命、每个家庭最温暖的希望之光。厦大附一在“上古街”文化品牌建设引领下,正以“仁心”为笔,“至善”为墨,书写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文/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雯 刘灏 图/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