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15分钟”,如何走进福建更多校园?

“政策一出来我们立马响应,多了5分钟,孩子们的休息更充裕,精神状态也更好。”从教30多年的福州市达明小学副校长许希如是说。
在2024年9月底国新办召开的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宣布鼓励中小学将小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让学生有充裕的休息时间,走出教室,放松身心、适量运动。
自此,“课间15分钟”从个别学校的创新之举转变为在全国范围铺开推行。福建省教育厅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420所小学、82所初中推行了“课间15分钟”。
课间“加时”推行的效果如何?有何难点和堵点?连日来,记者调研了福建省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二十余所学校。
课间“加时”之“益”:学校积极响应
早在2018年,晋江市毓英中心小学就将小课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
为何作出如此“大胆”的决定?晋江市毓英中心小学校长洪良清回忆说,那时候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很齐全,可是孩子们课间不爱走出教室;学校装了很多饮水机,很多孩子却不喝水。“一问孩子们才说课间时间太短了,喝水还要上厕所,索性就不喝了。”
解决这一痛点成为这所小学大胆创新的初衷。如今,随着“课间15分钟”改革试点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学校纷纷响应课间“加时”。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从去年秋季开始推行“课间15分钟”。“我本就不赞成学生待在教室,现在有了政策‘保驾护航’,我们马上行动起来。”该校校长郑志清表示。
“我们省目前的文件是以鼓励、引导为主,各地市推行情况不一。”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全省推行“课间15分钟”的学校数量至少翻一倍。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学生在操场上开展球类运动。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供图
推行“课间15分钟”后,师生反映如何?
福州市鼓楼第三实验小学试行“课间15分钟”近一学年了,该校校长俞靖表示,“延时后,孩子们运动时间多了,上课积极性更高涨;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多了,有助于排解负面情绪。”
福州市鼓楼第三实验小学在课间开展蹦床特色运动。福州市鼓楼第三实验小学供图
小课间“加时”后带来的变化,还体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上。洪良清说,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优良率从2019年的30%,提高到2024年的67%;学生的近视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课间“加时”之“难”:学业、安全“顾虑重重”
调研中发现,学校推行“课间15分钟”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总的来说,小学推行较快,初中推行较慢。
泉州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市1182所小学,已有927所完成了课间“加时”的调整,占比达78.43%,而在全市初中,这一比例仅超30%。
课时长和学业压力大,是初中推行慢的主要原因。“初中每节课的时长是45分钟,比小学多5分钟,课间时间再多5分钟就很难挤出来。”在厦门市思明区一所初中任职的陈老师表示,“再加上中考压力大,延长课间不太现实。”
“中考升学压力下,每个学校都很‘卷’,有些学校为了抓‘小中考’,连课间操都停了。”福州市晋安区一名老师说,“延长小课间,意味着要压缩课时或者延迟放学。”
记者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学校对小课间“加时”有顾虑。鼓楼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多数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的活动空间有限。尽管有不少学校积极推行“课间15分钟”,但也有一些学校保持观望。
小课间,福州市达明小学学生在室内排队玩射箭游戏。福州市达明小学供图
“现在教育部门主抓大课间活动,是否调整小课间,我们还在考虑,毕竟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已经达到国家要求。”鼓楼区一名小学校长如是说。
尽管走在全省前列,但泉州仍有部分学校尚未推行“课间15分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场地资源有限,学校改造的效果有待提升;二是安全管理压力大,小课间“加时”后,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风险。
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学生在“绿芽”红领巾劳动园地开展课间活动。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供图
“安全太重要了,怕出事,这种观念容易束缚大家的手脚。”石狮市一名老师分析道。
有顾虑的不仅是学校和老师。“我们刚开始推行时,部分家长担心挤占课堂时间,还有的家长担心万一学生受伤了,学校的处理能力能否跟得上。”郑志清介绍,“我们花了不少精力,争取家长的支持。”
如何让“课间15分钟”走进更多校园?
泉州市晋光小学是一所近百年的省级重点文明学校,于2024年秋季起推行“课间15分钟”。该校有三个校区,其中一个老校区场地小、两个新校区场地大。
该校校长曾旭晴认为,推行“课间15分钟”与场地和空间关系不大,核心问题在于学校管理者的理念和意识,以及对学校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活动设计。
晋光小学充分利用校园软硬件资源,开发了四大类课间项目。“课间活动有游戏类、运动类、益智类和休闲类,场地足的校区运动类项目多一些,场地不足的则多开发一些益智类和休闲类项目。”曾旭晴介绍,学校还对空间进行了科学规划,规划了动态运动区、静态学习区以及室内放松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泉州市晋光小学的学生们在课间做“编花篮”的闽南童玩游戏。泉州市晋光小学供图
在调研中,多数推行“课间15分钟”的学校校长和曾旭晴有着相同的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间走出教室,真正动起来,学校打出“组合拳”,如开展“空班行动”、严禁老师拖堂、增设体育设备、规划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等等。
“我们会把足球、篮球等球类用品放在班级门口,或者操场的置球架上,方便孩子们自取。”洪良清补充道,“我们把课间活动设计的自主权交给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曾因“午休躺睡神器”走红的石狮市灵秀镇古洋小学也已推行“课间15分钟”。“我们对有限的活动空间进行划分,规划出六宫格、花绳、跳远等区域,让各班轮流玩。”该校校长王阿彻如是说。
石狮市锦峰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今年暑假我们对学校的多维空间进行装饰,把走廊、架空层、地板、墙面等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该校政教处主任王平喜介绍。
石狮市灵秀镇古洋小学学生们课间在操场上玩“跳皮筋”。石狮市灵秀镇古洋小学供图
在调研中,不少学校管理者认为,安全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噎废食”。
作为省级一级达标高中,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第一时间响应“课间15分钟”政策。该校目前有4111名初、高中生,从去年秋季开始,他们每天多了20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间。“安全是按照标准执行出来的,履职尽责就会保责。”该校校长郑忠盛说。
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初中生在课间玩障碍体能跨越挑战。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供图
多数响应政策的学校负责人表示要转变管理观念。“安全需要人人参与,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洪良清说。“学生有危险行为,要去教育和引导,不能只停留在规避风险上,更要教学生如何应对处理。”郑志清说。
为了破解场地和安全困境,泉州市教育局积极给学校“赋能”,鼓励学校充分开发“金角银边”,支持学校打造智慧体育,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学生的课间活动参与度;增加学校AED的配备,指导学校细化安全事故的应急方案等,织密校园安全网。
“我们还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鼓励学校延长小课间,给学校‘吃定心丸’,不断强化学校负责人重视课间活动、体育锻炼的意识。”泉州市教育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与语言文字科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补充道,“今年秋季开学,泉州市有望实现小学学段及独立初中校100%推行‘课间15分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