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拔、重培育、优服务、激动能 让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中担当作为

近年来,泉州市安溪县立足县域点多面广、镇村发展不均衡、干部本领恐慌等实际,通过“选育管用”全链条推进驻村干部队伍建设,激励驻村第一书记安心驻村在岗、放手干事创业。
安溪县常态化开展驻村干部“走村·助村”拉练活动。安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立体化”考量,破解人村不适之题
综合比对第一书记人选能力、素质、特点与驻点村需求匹配情况,对选派力量因村因人编组编队,实现“双向奔赴”。
精选干部。严格对标驻村任职资格条件,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等渠道收集人选,综合考量个人专业、履历、实绩等要素,优先甄选业务骨干、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比如,新一轮县派驻村第一书记,涉农专业或有农村工作经验人员占72.3%。
精挑部门。深入分析原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现状,重点从交通、农业、水利等37个项目或资金资源比较丰富的部门挑选驻村人员。明确将派出单位项目、资金、责任、人员与驻点村捆绑,制定针对性“帮村计划”,形成“一人驻村,全员帮扶”工作格局。
精准搭配。坚持县级统筹、分类施策,健全“村级需求库+干部能力库”对接机制,充分考虑驻点村的短板、发展任务和选派干部的实际,找准村与人的对接点,实现驻点村与选派干部的有机契合,确保帮扶效果最大化。
“多维度”育才,破解本领恐慌之题
建立健全驻村能力提升体系,帮助驻村干部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让驻村工作更加“游刃有余”。
上好“基础课”。围绕基层党务、项目建设、矛盾调解等农村工作实际,制作驻村工作政策汇编、业务指引等6种素材,帮助尽快熟悉驻村工作。每年邀请历任第一书记“返安走亲”、传经送宝,为新队员交好“接力棒”,推动现任驻村干部更快融入。
上好“提能课”。用好“农民讲师团”“田间党课”“入党月”培训等载体,举办驻村第一书记专题培训班,通过邀请领导干部讲方法、业务骨干讲政策、专家学者讲技术,实现驻村干部培训全覆盖。依托县内26个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示范点,常态化开展“走村·助村”拉练活动6场次,让驻村干部在比学赶超中增长本领。
上好“实战课”。聘任164名领导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帮带导师,通过教思路、教方法、教经验,指导实施产业项目14个,促使驻村干部快速成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推动37名第一书记到乡镇参与招商引资、矛盾纠纷化解、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提升攻坚克难能力。
“全过程”跟踪,破解管理缺位之题
聚焦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短板,强化日常管理、待遇保障、暖心关怀等,让驻村干部在驻村中“宾至如归”。
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出台全县驻村干部管理办法,以随机抽查、实地走访等形式督促落实,让驻村时间有保障。动态调整全县驻村工作队临时党委、党支部,依托临时党委、党支部加强日常管理并开展交流会19场次。
落实待遇保障。严格落实各项待遇保障政策,及时发放驻村安家费、办公经费、生活补贴等,办理人身意外伤害险、定期组织体检,消除驻村后顾之忧。明确发改、财政等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驻点村倾斜资源,解决资金荒、项目荒。
注重暖心关怀。打造“城区驻村之家”,方便进城要政策、项目、资金及学习交流。创新探索县乡两级驻村干部联络服务中心,不定期开展驻村工作茶话会,为茶乡发展出谋划策。领队、副领队及派出单位领导干部结合日常下乡调研进行实地走访,及时掌握驻村干部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困难问题。
“阶梯式”用人,破解动能不强之题
树立实干实绩导向,及时激励实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认可的驻村干部,推动驻村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勇立潮头”。
突出正向激励。驻村干部年度考核单列管理,将优秀指标最大化,各单位在评先评优上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给予倾斜。2021年以来,共推荐32名驻村干部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年度考核优秀76人次。
突出用人导向。注重在乡村一线培养考察干部,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驻村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让有为者有位。2021年以来,提拔或进一步使用表现突出的驻村干部14人、职级晋升26人。
突出典型选树。充分运用“安溪融媒”“安溪组工”等,开设“走村·助村”“我的驻村帮扶故事”等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优秀驻村干部风采,引领带动广大驻村干部担当作为。(何剑超 肖其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