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31.5%→45.9%  莆田打造“壶兰工匠”技能人才品牌

2025年07月15日11:14 |
小字号

近年来,莆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莆田市人社局)全力打造“壶兰工匠”技能人才品牌,以技能提升促进高质量就业,在全省率先建设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启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计划,创新推出“企业点单、基地接单、人才用单”的培养模式,精准对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个性化诉求,有效赋能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激活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的“双引擎”。三年来,全市新增持证技能人才2.06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占比显著提升14.4个百分点,并成功建成首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打造产业升级“人才引擎”

“运刀要平,力道要匀。”在福建省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企业职工培训中心,雕刻工黄雄波正指导30名学员实操。近年来,三福公司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设立职工培训中心,探索“产教评用”一体化融合模式。去年,该企业获批省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点,其培训评价结果直接作为核发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依据。

“我们既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等,也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资源。”三福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师工作室传艺、校企合作讲学、工厂实地传承等方式,已培养技能人才5000余名,其领办的黄福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被人社部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福公司举办雕刻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操考试

三福公司举办雕刻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操考试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莆田市人社局积极推动三福、华峰华锦、三棵树等10家龙头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以“大带小”模式吸引产业链企业参与培训,实现技能提升与生产效率双促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该局还聚焦工艺美术、鞋服、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构建“政校企”协同培育体系,创新推出“企业点单、基地接单、人才用单”模式,技术工种精准匹配率达95%,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创新“厂中校”“校中厂”模式,累计培养复合型人才超5000人。举办“壶兰工匠”职业技能大赛,设置鞋服设计、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设计等产业急需赛项,近三年通过技能竞赛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860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市首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莆田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海安橡胶、威诺数控等企业合作开设“精匠班”,创新“入校即入厂”培养模式。企业参与课程设置、提供实训平台,学校开展定向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铺就家门口“共富之路”

今年2月份,大济镇村民吴素平通过莆田市人社局零工市场平台,看到“善化里”共富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后立即联系报名。“报名次日就有师傅培训缝纫技术,培训后直接上岗。”从全职宝妈成长为车间组长,吴素平如今月薪六七千元,还能兼顾家庭。

这份“家门口的幸福”是莆田市人社局以技能赋能就业的生动写照。仙游县大济镇6个行政村成立“善化里”共富有限公司,建设强村富民工坊。人社部门给公司批设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探索“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依托全市零工市场线上平台和镇村网格群发布招工信息,校企合作开展制鞋、缝纫等技能培训,让“普通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莆田市人社局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用技能赋能高质量就业。图为全国技术能手郑春辉带徒授艺

莆田市人社局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用技能赋能高质量就业。图为全国技术能手郑春辉带徒授艺

同样的创新实践也在涵江区展开。该区推出的“马兰花”网络创业培训项目,通过邀请高校导师、企业家等专业人士,为创业者提供从项目选择到直播运营的全流程指导。培训采用小组协作模式,注重实战演练,助力创业梦想落地。202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7期马兰花创业培训,惠及803名创业青年、转岗职工和高校毕业生。

“我们针对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短平快’定向培训,对6个月内实现就业者给予补助。”莆田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围绕医疗护理、托育保育等民生领域开展短期培训,年均拓宽就业渠道1000人次。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技能培训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

培育新兴产业“智造先锋”

6月26日至27日,第三期“数字技术工程师”提升培训班在莆田学院科技园举行。50名来自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中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班。

本次培训邀请省内外数字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数字化安全等前沿课题,结合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知识,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和实操演练,帮助学员快速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让前沿知识“落地生根”。

莆田市人社局联合市委人才办、市工信局举办“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班

莆田市人社局联合市委人才办、市工信局举办“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班

华峰华锦有限公司IT工程师唐斌表示:“培训为数字化能力‘充电’,能更好地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

针对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莆田市人社局前瞻布局,聚焦新质生产力,将“壶兰工匠”品牌建设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

莆田市人社局副局长林高苍表示,该市率先制定《“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计划(2025—2027年)》,计划三年内培养1000名以上兼具数字领导力和AI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数字莆田”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此外,莆田还聚焦电商运营、智慧康养等新职业,开展专项培训,建立企业职工和重点群体技能培训双向沟通机制。同时,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倍增计划”,在鞋服制造、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新建45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攻关137个技术项目,并通过技能竞赛培育拔尖人才,3人入选国家集训队,6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13人获评“省技术能手”,“培育一个大师,带动一个团队,振兴一个产业”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

数据见证成效:近三年全市新增持证技能人才20647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026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占比从2022年的31.5%提升至2024年的45.9%,人才结构高端化趋势明显;已建成1个国家级、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级工业园区技能提升中心,10个龙头企业职工培训中心,12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多层次培养体系。

从传统产业的技艺传承,到新兴领域的数字赋能,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壶兰工匠”品牌已成为莆田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其培育模式于今年5月获人社部专刊推广,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文/傅梅香 图/傅梅香 莆田市人社局)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