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破译水稻病毒密码 守护大国粮仓安全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组建起一支专门的水稻病毒科研攻坚队伍,五十年薪火相传,三代科学家接续攻坚,在水稻病毒研究与防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端稳“中国饭碗”构筑起坚实的科技防线。
逆境拓荒:奠定水稻病毒研究的中国基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谢联辉深入田间地头,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稻田。1973年,他在福建田间发现了一种令稻株严重矮缩、簇生的新型病害。在缺乏实验设备和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其团队成功鉴定出病原——这是一种全新的病毒,被命名为“水稻簇矮病毒”(RBSV),成为世界上第十四例被正式记录的水稻病毒病。
此后二十多年,谢联辉带领团队系统调查了全国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足迹遍布主要稻区。团队首次报道11种国内新记录病毒和5种大陆新记录病毒,建立完整的水稻病毒数据库。其发现的二点黑尾叶蝉作为水稻矮缩病毒关键介体,修正了当时国际权威学者的结论,得到了全球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后续研究的证实,为精准防控指明了方向。
谢联辉指导水稻绿色防控和生产
面对病毒病,谢联辉创新提出“抗、避、除、治”四字生态调控策略。这套理论被当时的农业部采纳为《水稻病毒病测报办法》,构建全国预警体系,成为指导防控实践的“金标准”。近年来,当水稻条纹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在全国多地暴发成灾时,这套体系和技术策略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有效遏制了病害扩散,为亿万稻农挽回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相关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991年,谢联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获评“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平台筑基:构筑水稻病毒防控的国家队
谢联辉深知,要持续攻克水稻病毒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打造一流的学科平台和人才培养高地。在他的带领下,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理学科迎来了快速发展,一系列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平台拔地而起——
1990年,该校获准建立植物病理学博士点,开启了自主培养高层次植物保护人才,尤其是水稻病毒研究专才的新时期。1994年,成立全国首个植物病毒研究所、获批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设立植物病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植物病理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成配备国际先进设备的福建省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
这些平台形成“学科—平台—研究所”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研究所的前沿研究为学科注入创新活力,国家重点学科的资源优势反哺研究所能力提升。这种协同机制显著增强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能力,为后续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薪火传承:破解水稻病毒奥秘的微观密码
进入21世纪,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实现了精神传承和快速发展,谢联辉培养的弟子们,如吴祖建、魏太云、吴建国、陈倩等相继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运用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武器,向水稻病毒发起了更精准、更深入的攻坚战。
吴祖建领衔的“水稻病毒致病机制及生态防控团队”,专注于防控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推广,首次揭示了纤细病毒属病毒劫持宿主细胞“帽子”结构进行自我复制的独特“抓帽”机制,这一发现为设计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革命性的靶点思路。
魏太云带领的“水稻病毒虫传机制团队”,瞄准病毒扩散的关键环节——虫媒传播,系统解析水稻病毒如何在介体昆虫(如叶蝉、飞虱)体内巧妙地突破中肠屏障、唾液腺屏障和先天免疫屏障,实现高效水平传播(虫到植株)的机制,并揭示了水稻病毒如何经介体昆虫父本或母本垂直传播到子代昆虫的精细分子机制,为从源头切断病毒传播链、开发颠覆性的阻断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吴建国率领的“水稻抗病毒和病毒致病机制团队”,深入到水稻与病毒博弈的最微观战场。团队聚焦于水稻自身的小RNA(miRNA)世界,解析了这些微小的调控分子在病毒致病过程中被“挟持”或“反击”的关键作用,首次清晰描绘了病毒与水稻宿主之间相互拮抗、此消彼长的复杂分子“攻防图”。这些发现为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培育具有革命性的广谱、持久抗病毒水稻新品种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新路径。
在谢联辉的指导下,团队出版了《植物病原病毒学》《植物病毒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水稻病毒》《植物病毒:致病机制与病害调控》等一系列学术专著,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2016年,以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整合植物保护学院优势力量,获批组建“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纳百川:锻造守护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力量
创新不息,攀登不止。站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起点上,植物保护学院深刻认识到,要持续引领水稻病毒研究、应对未来挑战,必须汇聚英才。2018年,该学院成立虫媒植物病毒研究中心,深化传播机制研究。2023年,知名病毒学家李毅全职加盟并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幅提升团队攻坚核心关键技术的能力。
新老交融,智慧碰撞,迸发出耀眼的创新火花。近年来,研究团队捷报频传: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超过100篇,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2024年12月,依托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该学院重组成立“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重组实现了三大突破:研究范畴拓展至农业生物安全领域;整合全国顶尖科研力量形成协同网络;建立“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全链条体系,致力于打造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战略的“国之重器”。
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五十年磨一剑,今朝再启程。从田间发现到分子解码,从简陋实验室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谢联辉的坚毅开拓到如今群星璀璨的创新团队,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科技报国初心。站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起点,这支科研队伍将继续勇攀高峰,为守护大国粮仓、保障农业生物安全贡献科技力量,在新时代强农兴国征程中续写壮丽篇章。(文/图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